(文字及相片版權屬:「環球天道傳基協會」)
https://goodnewshk.wordpress.com/
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parentbloghk/




2015年10月30日 星期五

博師奶:「哈佬﹗喂﹗真有Fun?」


今天上班,看見兩個上學途中的幼稚園學生,看他們的裝扮應該是回校參加Halloween Party。看得見父母「精心」為他們裝扮,小人兒穿著黑長袍,戴著巫婆帽,面上的油墨還未乾。

對他們笑一笑,他們瞪著我這個陌生阿姨目無表情。我看著他們的眼睛,噢﹗看不清樣子,也感受不到快樂。

家長這麼用心為他們裝扮去參加party,大概希望孩子玩得開心吧﹗可惜,孩子未領會,而且看似心情不佳。

究竟家長給孩子真正好的,是什麼裝扮呢?無他﹗是從心而發的笑容。不需要穿戴隆重的裝飾,只需要小小心靈感受到父母真心關愛自己。



以上圖片:《奇異恩典》華人兒童月刊

有個問題大惑不解,中國的鬼節已不多人關注,甚至有避忌。何解西方的鬼節,那麼多人熱捧,並且大肆玩樂,要開party慶祝呢?其實,要慶祝甚麼?





博師奶

2015年10月22日 星期四

心靈共舞:情緒管教「我還可信任媽媽嗎?」



怒氣沖沖的母親

有一次在港鐵站看到一位母親正怒氣沖沖駡著她看似就讀小學三、四年級的孩子。由於她在盛怒的情況下,可能已顧不了自己身在何處,很大聲對著孩子狠狠地駡。只見那孩子垂下頭,默不作聲聽著母親向自己投訴。突然,那母親一氣之下撇下孩子,獨自走下扶手電梯;剩下孩子一邊追著母親,一邊叫著:「媽咪!媽咪!」

父母在公共地方破口大罵孩子,轉身就走,或邊走邊罵的例子,屢見不鮮。有一對母子,情況類同。他們最終結局是怎樣呢?孩子總會追上母親的,當母親消了氣,這件事情「好像」便完結了。於是,母親與孩子繼續如常地生活,日子一天一天流逝。當時仍是小孩子的兒子,會慢慢長大,直至成為十幾歲的青少年時,母親開始對這位青少年的行為不明所以。她疑惑著為何這兒子越來越愁眉深鎖,整天只顧著玩電子遊戲機,又很容易情緒波動和發脾氣?

留意大家內心變化

我們嘗試細察這兒子的心路歷程,便不難明白為何他有這樣的轉變。他兒時,當他有時默書不及格、有時不小心打破飯碗、有時他妒忌弟弟拿走了父母的關注及愛錫,他因而欺負弟弟,卻又被父母發現。這時,他心中本已充滿著不開心、自責和感到不如弟弟,難過得不知如何自處,但偏偏自己種種的「惡行」,又正正觸動了母親的神經。

母親懊惱著兒子為何這麼懶惰、這麼粗心大意、這麼不懂事,決意要狠狠地教訓他一頓,痛駡他一遍,期望他改過自新。有時情況更甚,在這難題多多的日常生活中,碰巧母親工作遇上很多阻滯,與同事相處出現問題,又或者最近與父親時有爭吵,間中冷戰;母親心中早已充滿了憂愁、憤怒和不滿,兒子的不是剛好觸發出「火花」,引爆了母親內裡本已谷得滿滿的「情緒炸藥」,一下子「嘭、嘭、嘭」爆發了出來。雖然「炸藥」最後會燒盡,母親的憤怒情緒最終亦會平伏下來,但那次發生的連串「爆炸」,已將兒子「炸得遍體鱗傷」。

情緒管教帶出惡果

一個本是最安全、最可信任的人(母親),如能在自己覺得不開心、自責和對自我價值懷疑時,心靈十分脆弱,正想尋求慰藉時,給與自己一個擁抱,告訴自己:「傻孩子,不用怕﹗下一次你可以怎樣正確地做……」就能令他的心靈重拾快慰。

不幸的是,這母親在這時侯卻告訴他:「你做得不好﹗你很懶惰、無用﹗你不懂關心別人﹗」你、你、你…像一枚又一枚的「炸彈」,令兒子本來憂傷、動盪的心靈,更加粉碎。母親猛烈的情緒,就像洪水猛獸般吞噬孩子的心靈。兒子會懷疑:究竟這個應該最值得信任的人,是否應該繼續去信任她?若自己下次做錯事,是否應該收藏起來,免得歷史重演,叫自己難受?(為安全的原故,開始去隱藏自己的困難或困擾。)他又會想:原來犯錯是一件大事,最終結果只有捱駡,被處罰,還是叫自己小心為妙。(開始畏首畏尾,因他覺得少做少錯,不去做,就不會錯,所以孩子事事不願嘗試。)更甚的是,他會認為:做錯了,千萬不要讓人知道,免得招來責罵。(開始說謊,害怕面對困難,甚至很難跟父母親或是身邊的人分享心裡的難處或面對的困擾。)這些都是情緒管教的惡果﹗

一代一代的傳承

回顧這位母親的歷史,不難發現她兒時犯錯的時候,她的父親同樣會在憤怒的情緒下責罵、管教她。她在這種管教的方式下成長,造成一代影響著一代。到如今她為人父母,看到孩子的不是,不由自主地充滿了憤怒和不滿,繼而怒氣沖沖地責罵孩子。待她情緒平伏後,又為剛才自己所作的行為後悔。

其實,在社會裡以上的情況十分普遍,情緒管教其實已不斷地影響著我們孩子個性成長及發展,亦蠶食著親子關係。若果情緒管教對一個家庭有這麼嚴重及深遠的影響,家長們若遇上類似的情況,就要認真的反省及配合起行動來;如參加課程,學習情緒管理。若有需要便尋找專業人士的幫助,為孩子及家庭帶來改變。


鮑周瑞珠女士Belinda Chow
婚姻及兒童啟導中心個人及婚姻治療師
基督教婚姻及家庭治療碩士


2015年10月19日 星期一

家事新聞:十句最傷小孩心的說話











年代,很多孩子都嬌生慣養,不能承受壓力,父母有時衝口而出的一句話,都有可能釀成不愉快事件。以下十句話,家長想講之前,不妨先停一停,諗一諗。

1.
「你為甚麼就不能夠像……」、「你看看別人家孩子!」
所謂人比人,比死人,硬要用其他人的子女與自己的子女比較,很容易打擊孩子自尊心和自信心,甚至引起情緒不穩。

2.
「你怎麼這麼不懂事?」、「你真讓我感到羞愧!」
這樣說只會令孩子心生叛逆,把事情弄得更糟。

3.
「你簡直笨到極了。」、「我們家怎麼有這樣一個不爭氣的孩子?」
這話會使孩子心靈受到極大傷害,甚至產生自卑感。

4.
「走開,讓我安靜一會兒。」、「你自己去玩,別來煩我。」
這會令孩子覺得自己是多餘的人,產生孤獨感,還可能會誤會父母討厭自己,造成憂慮,甚至留下陰影。

5.
「少囉嗦,閉嘴!」、「你還小,懂甚麼?按我說的去做就行。」
這話會令孩子覺得父母不重視自己意見,久而久之,孩子會變得毫無主見,依賴性極強。

6.
「老老實實去做,不然……」、「這次考試不能拿滿分,我就……
威脅會令孩子產生恐懼,如果父母最後只講不做,更會失去孩子的信任。

7.
「媽媽求你了……
這話意味着家長投降,會失去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甚至在心裏看不起父母。

8.
「我沒本事……
大多數孩子的自卑感源自父母,如果父母性格樂觀、有自信,孩子自然會仿傚,反之亦然。

9.
「你走吧,想去哪裏就去哪裏,爸媽不會管你了。」
任性的孩子真的可能會逞強離家出走,父母到時才後悔就太遲了。

10.
「你不要碰,會摔壞的。」、「如果不行,就回來。」
這些說話會使孩子變得膽小,畏首畏尾。



2015年10月14日 星期三

父母專訪:「熊貓」媽媽獨自打造Happy girl


如果說孩子們的快樂指數與父母有直接關係,你認同嗎?可有切身體會?曾在一個小學徵文比賽頒獎禮中,遇見過一個擁有如陽光般燦爛笑容的小女孩。她的快樂帶有感染力,令筆者甚好奇。來自單親家庭的她,文章首句這樣寫:「媽媽,這十多年來,我能過著幸福的生活,快樂自信地成長,全因有您用愛培育我。」跟媽媽詳談,才知道「愛」是「我知道你不開心,但你不開心,你都同我玩囉!」


失去的愈少愈好

在當年徵文比賽獲獎的小女孩,現在已長大了。她是Zeca的愛女,透過徵文比賽的文章記述了媽媽對她的愛:「自爸爸離家那天,我知道您從沒有想過把我拋棄,我想這就是愛的承擔。有一次,當我還是很少的時候,您躲在洗手間裡小聲哭泣,當時您雖然不開心,但還反過來安慰我,更指著紅腫的眼睛假扮卡通人物的聲音說:『有沒有看見熊貓呀?看看我像不像熊貓呢?』接著便跟我摟作一團玩了起來!」女兒的表達讓媽媽Zeca知道,要令孩子快樂,原來可以單憑一個動作、一句說話和媽媽一念之間。

Zeca不容讓破裂的婚姻傷害女兒,理由非常簡單:「我跟她Daddy的問題,不關女兒事。」在這個信念驅使下,Zeca能夠騰出空間為女兒的成長著想。當年女兒爸爸離家後,她決定留在女兒身邊,仍與老爺、奶奶共住。「老爺、奶奶很愛錫孫女,老爺跟我說:『你要走,我阻不到你,但你有否想過女兒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下長大會有問題?』誰來教她呢?我有責任。Daddy不顧她,又沒有媽媽的話,她會很慘﹗」Zeca自言不是偉大,只想女兒失去的愈少愈好。「老爺、奶奶給我們精神上支持,令我們安心很多。女兒除缺少了Daddy之外,她都有一個家。嫲嫲跟她很好玩,有晚見她們一人束起一條辮,奶奶說:『你個女囉!話新髮型啊!』還說:『望落都幾好睇吖!』我說不如影相?『你個女同我影了!』老爺坐在側邊由得她們玩。哈哈!」

 
 讓孩子去判斷

父母分離時,女兒才3歲。Zeca希望她的心靈能正向發展,故她巧施小計。「當時沒有跟她解釋,只跟她說:『Daddy要去很遠的地方工作,有一段時間不在家。如果你掛念他,可以寫信、畫畫給他,我幫你寄啦!』有時我會扮Daddy回信。她讀幼稚園時,覺得Daddy就算不在家,但也有密切聯絡。她一直沒有拆穿我。她讀小學,我才慢慢跟她說:『Daddy、媽咪之間有問題要分開,但不關你的事,你不要猜想太多。你放心呢!我們仍然愛你。但有些事,你要忍耐。』就這樣過度了﹗」在女兒面前,Zeca不說她爸爸的不是。「我不想我的判斷影響她對Daddy的看法。聽過一些單親家長對孩子說:『最不好就是你Daddy……』我會勸:『你可以宣洩,但不要跟孩子講;他們沒有義務去聽你說這些話。』孩子是白布,潑上甚麼都影響他們。她慢慢長大,我才叫她用自己的角度、感覺去判斷。」

不開心的事,不提了;但快樂的事,Zeca再多都願意為女兒製造。「女兒從小憧憬有『聖誕老人』。我家有棵聖誕樹,我半夜會將禮物放在樹下。第二天她起床看見便會大叫:『媽咪,聖誕老人來了,天父叫了聖誕老人來啊!你昨晚聽到有聲音嗎?』我說:『好似有,真有點聲。』她會記著禮物數量,『上年有4份,今年有5份,我今年乖過上年啊!』有年我很累,我說不放聖誕樹了。她說:『得啦!可能聖誕老人今年很忙啊!』我話:『對啊﹗對啊!』」女兒的聖誕禮物,可說是她平日學習忍耐、節制的獎品。「她自小已經很懂事,帶她去玩具反斗城,別的孩子硬要買這樣、買那樣,但我跟她說:『我們可以欣賞,但未必一定要擁有。』她不會再強求,很感恩上帝給我這個女兒。」雖然當時沒有買,但Zeca總會記得女兒喜愛的東西,留待聖誕節給女兒驚喜。

 
 溫暖廁所文化

Zeca對女兒投放的心思,令女兒感動;在破涕為笑,變「熊貓」一瞬間,女兒感受到的可多呢!女兒對Zeca說:「我知道你不開心,但你不開心,你都同我玩囉!」孩子需要的「愛」,不就是這樣嗎?Zeca感動地說:「這句話令我知道,我給她的,她收到﹗」當然,這亦是從小溝通得來的結果。兩母女有互訴心事的習慣,只是地點不在客廳或睡房,而是廁所。她們稱之為「廁所文化」,Zeca認為值得鼓吹。「我們喜歡在廁所傾偈。我工作忙,夜歸,而她每日都想跟我分享學校的事。於是趁我洗澡時,她就坐在廁所門口跟我談話,廁所這地方令人很放鬆吧﹗到她沖涼時,都會叫我陪她傾偈,『媽咪,馬桶在等妳啊﹗』」

「在傾偈中,我知道她在學校裡遇到不開心事,但她很有智慧,她懂得換角度去看問題。『我不理呢!由得他們。我自己不是這樣想就得了,我控制不到他們啊!』有時我遇到問題,她反過來開導我:『你不要這樣想,對方未必是這樣的。』她提醒我了『係喎!』」Zeca分享了一件深刻的事。「她讀小五時,參加民歌表演,有兩個女同學向她借電話。她正考慮時,有人已搜書包自取。然後嘲諷她:『嘩!你還用這款電話?我不曉得這model。你看我的電話,我Daddy好錫我,三個月就買新機給我,你的電話可以影相、打機嗎?』女兒說:『不能影相,遊戲內置的。』『你還用它?我知你為何不想借給我們了!這樣的電話我都不敢拿出來啦!還給你,我連踫到都不想啊﹗』我聽到,心很痛﹗」但女兒態度從容,回應得體。「她回應:『只是你們不想用這電話,每個人的需要不同,我覺得這電話合用就夠了。你們不用電話就還給我好了,我要打電話給媽媽,她會來接我。』」

 
 24小時的天父

「我聽到她這樣說,我哭了!她很懂事,換了是我,我可能會哭,埋怨媽媽給我這個舊款電話。但女兒堅持不換電話,她說:『我覺得無問題,電話不是用來打機的。』我很感恩,神很錫我,給我這個女兒。神一直在生活中帶著女兒前行、成長,以至她懂得回應同學的嘲弄。其實,真的不易。」除了女兒在教會中成長,Zeca都一樣。她的單親路行了多年,弟兄姊妹一直陪同分擔、分享。「我不是一個人,弟兄姊妹聆聽我心事,已經很好。我有個很強的信念,就算女兒差極,神一定24小時看著她,神不會讓她太壞。我跟她說:『你由細返主日學,神每日都看看你,如你拽,神知道。』」「我也為她的青春期作好心理準備,我常跟她傾新聞,講性,講價值觀。『這個女仔跟男仔發生關係,這個男仔就等如愛她嗎?』『女仔這樣做,又等如愛嗎?』『被朋友引誘,你怎辦』……女兒會說:『媽咪,我識啊!你不用太擔心。天父嘛!24小時呢!』」

懂事乖巧的女兒,會頑皮嗎?「她有拽的時候,平時很自律,但試過『走鬼』。有次她騙我已做完功課。我放工回家見她還在看電視,趁我沖涼時,她才趕工,結果給我發現。我嬲到一手打落茶几上『嘭﹗』手很痛,提自己一下『上慕道班時,導師講過要轉念,她是小孩子而已。』又想到有姊妹分享『不要罵,先冷靜。』我收口,去沖第二次涼,一邊沖一邊想,其實她已經很害怕。我跟她說:『我不是不理你,我現在需要冷靜』。出來後,大家都輕鬆了。我跟她解釋:『這次不話你,你將來會有更多事瞞著媽咪,你會不快樂。我們應該對大家坦白。不過,媽咪都有不對……』」Zeca平日與女兒相處時間不多,但一定每天送女兒上學,短短的路程也能傾心吐意。對媽媽的愛,當時年紀小小的女兒這樣回應:「媽媽,從你身上我學到愛是無私和奉獻,您是我的榜樣。媽媽,我愛您!」 (miu) 


重溫訪問:
初次刊登於2009年


2015年10月8日 星期四

專家教細路:因材施教——方法與表現之爭



教導孩子最重要是「因材施教」

這一個自遠古流傳的至理名言,知道的人多,但真正明白、體會,甚至身體力行的人很少。你知道嗎?許多家長都向我訴苦:「Tommy,我不明白為何自己在兒時成績這麼好,自己孩子的成績卻這麼差?我已經把畢生的絕學傳給他,只不過是希望他的成績好一點。」正當我想開口時,家長們又說Tommy,我知你想說甚麼!因材施教。我知﹗所以,我已經降低對孩子的要求了。但我不明白,為何我犧牲了這麼多私人時間,他還是一點起色也沒有?」

這是現實生活的寫照,許多父母在理智上都認同「因材施教」。他們明白孩子之間的差異,但卻不是由心相信。父母除了希望有「如果」之外,許多時候都會有比較的心理存在。心中希望孩子能夠如某某就好了,而且當你犧牲越多,你會在不知不覺中提高自己的期許。因為你付出了寶貴的工餘時間和星期天,孩子該不會拿「零雞蛋」來孝敬自己吧!

誠然,父母的心如此矛盾,你猜孩子感覺到嗎?當然感覺到。只是父母從來看輕孩子的接收能力罷了,連你自己也否認孩子的差異性,以父母為核心的孩子又如何能面對?怪不得,孩子的自尊可以低得貼地。

因材施教,就是不再自欺欺人,由心相信,並尊重孩子的差異性,不再揠苗助長,也不再強迫孩子沿用自己拿A的讀書方法。況且,學習的路很少是一帆風順的,總會左右偏離,大進步會出現的同時,退步亦會出現。我們唯有用平常心去對待,放下學習專家的身份,以過來人的身份為孩子打打氣、加加油。因為我們知道我們過敏的反應,只會放大了每個孩子在成長期會遇到的挫敗。

教導孩子學習不是照書直說,或出幾條題目給孩子做便行,其實是要有正確方法才行。以公司的運作打個比喻,要令員工各按其份執行自己的職務,許多時,是需要管理人員監督和管理的;而一個掌握管理藝術的管理人員,不會一本通書看到老,而是按員工的特質,運用不同的激勵和鼓勵手法,使員工能在發揮最大效能之下執行職務。

教導孩子,其實跟管理員工的道理一樣,同樣需要按孩子的性格特質而運用不同的教導方法。求學的目的就是去鍛鍊孩子的性格,讓孩子即使分數差,仍勇於向學,向更高的知識挑戰,並學會將自己的存在價值與分數脫勾。



陳志耀Tommy C.Y.Chan


2015年10月6日 星期二

家事新聞:家長競爭心強 子女3大弱點現形



牛津暑期學院 港生佔1/4最多
家長競爭心強 子女3大弱點現形

港爸港媽向來對名校趨之若鶩,就連在世界各地招生的牛津暑期學院,本港學生所佔比例亦最高,在剛過去的暑期,港生申請增加1倍,取錄者中近四分一都是港生。

學院指,本港家長競爭心強,望鋪路令子女「佔盡先機」,預計來年報讀人數再倍增。

惟港生在牛津校園短短兩周,被揭示時間管理差、緊張、怕錯,暑期課程也「挑燈夜讀」,學院認為與他們在充滿競爭的環境學習有關。

長假期要持續學習,幾乎是本港學生的指定動作。在剛過去的暑假,全球只招收120人的牛津暑期學院(Oxford Summer College),有27人為港生,佔近四分之一,比例最高。

為子女鋪路 明年報名料倍增

學院創辦人兼總監James Gold接受本報專訪時表示,為期兩星期的密集式學術暑期課程,學生可感受大學生活,並由院校的學者教授與大學學科相關知識,讓學生及早為入大學作好準備。

課程愈來愈吸引本港家長的目光,他們多關注課程學習量、是否確保能入讀名牌大學,並希望「讓子女佔盡優勢」;因此報讀人數大增,由去年本港只有約25人申請,最終6人入讀,增至今年50人申請,27人獲取錄。

James直言,港家長競爭心強,為子女鋪好前路,致「需求明顯增加」,預計來年報名人數或有機會再倍增。

時間管理差 暑假也挑燈夜讀

然而,短短兩星期,港生的弱點一一現形。由於課程緊密,每日最少有6至8小時課堂,學院規定學生須於晚上10時返回房間,10時半關燈就寢;但港生「賴床」情況不減,甚至早餐都不進食。James最初以為學生未能適應時差,但事隔數日情況仍維持,甚至要拍門才起床。

終在一次巡房時,他發現深夜仍有光綫,正以為學生聚在一起玩耍時,卻發現有學生利用手機搜尋翌日要交功課的資料,「當時學生的表情十分驚訝,就好像他們知道自己做錯事一樣。」他指,挑燈夜讀的正是一班選修法律課的港生,課堂導師提供一篇「濃縮版」判詞,希望學生翌日表達自己的意見,他們卻漏夜上網想找出整件案件來龍去脈、冗長逾百頁的判詞,故至凌晨一時仍未入睡。

緊張怕錯做更多 未必取勝

James表示,明白學生希望在老師面前有好表現,但這卻凸顯他們不懂有效管理時間,因每日的課堂已有充足時間可用作蒐集資料,「即使大學生也不能每周工作100小時」,認為學生應要作出選擇。他提醒,毋須做一些非課堂要求的工作。

James認為學生希望找出所有事件的來龍去脈,是源於不願發揮思考力,而且怕錯,寧願晚上利用休息時間上網尋找更肯定答案;他料與港生在充滿競爭的環境學習有關,「只會愈做愈多」。然而,量多不一定取勝,James指1頁答案可以完成的,根本毋須刻意以5頁紙作答。他希望學生明白「工作10小時的成效,不一定是5小時的雙倍!」學習是否有效率,與動機及好奇心有一定關係。


轉載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