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及相片版權屬:「環球天道傳基協會」)
https://goodnewshk.wordpress.com/
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parentbloghk/




2013年10月25日 星期五

婚姻與孩子:成長就是要學習離別




 處近五載的工人姐姐在上月尾的一個周五突然「通知」我們要在周日早上離開,沒有告訴我們原因。追問下,她才支吾以對地說在菲律賓的老父病危,急需回去,也請我們為他禱告。只有兩天時間,我們根本不可能找到合用的新工人。從事教育工作的雙職父母就是難於在學年初告假,對於有三名小孩的家庭來說,是致命的。

家,從那個周日起便進入了混沌狀態,太太和我亦只能暫時勉強維持家庭的基本運作。

5歲的兒子在她走後的星期二發起燒來,擔心與操心使我們心力交瘁。兩天後,妹妹也受感染,溫度比哥哥還要高。平日蹦蹦跳跳的她飯後一直沉默不語,忽然跑過來,「嘩」的一聲,嘔滿了一地。正在晾衣熨褲的我,第一次有想哭的感覺……

一星期後,收到了財務公司的追數信件及早午晚的電話「問候」(粗言穢語),才恍然大悟。及後,真相陸續浮現,我們還在社交網得知工人姐姐的下落,確認了她原來是一名謊話連篇的偽信徒、真演員。


工作與家庭的辛苦也不及感情受騙之痛,向來凡事忍耐的太太也忍不住了,不甘心、不明白,心底裡盡是說不出的苦澀。這一刻,我們意識到心中的苦毒,便安靜下來禱告天父,把一切交托,求祂帶領。在禱告中,我「回帶」看見了工人姐姐離開前一晚的情景:

知道工人姐姐要在翌日清晨離開,那天晚上孩子們預備了禮物,在擁抱中跟她話別。

大女兒與她的感情最深,不理解、不接受、不受控,一直坐在姐姐床上不下來。哭著、鬧著、哀求著……哀傷掩蓋著理智,聲斯力竭渴望作最後的挽回,哭得叫人心痛。

沒有摻和著成人世界的恩怨情仇,她們之間的感情相信是既真,且深。


或者,成長就是要經歷離別。這是一個開始,是成長必須跨過的門檻。對孩子來說,這刻的痛,也許是為將來更大、更遠的別離作好心理準備。

我們沒有告訴孩子們工人姐姐離開的真正原因,只想他們能夠保留著一顆我們早已失去的善良和純真的心。成人世界的事,就由成年人去擔當吧!

別離的滋味,雖然不大好受;然而,這苦痛於成長還是有益的!

禱告後,我清楚知道上帝是愛的源頭,祂是愛人到底的天父。「你的日子如何,你的力量也必如何。」這是上帝對人寶貴的應許。路是難走,但沿路恩典處處。我們所經歷的,是上帝用手量過的,既然是這樣,就憑信心好好「享受」每一天吧!

 
 

三個孩子的爸爸
歐偉民

2013年10月18日 星期五

名人童年時:我的機械人與童年


學時期,總有大大小小的設計比賽,有人雀躍參與,有人卻不感興趣。細問原因,原來關乎創意多少。創意難求嗎?香港科學創意學會副主席鄭家明認為創意俯拾皆是,通常無聊時被發掘。「小時候無聊,愛自創玩具,娛樂自己。」他習慣把創意融入生活、工作中,讓一切變得有趣味。他與學生一齊創作機械人,又參加比賽。輸過,亦贏過;期間讓人學會準備自己,接受挑戰。

探索別人不嘗試的事

鄭家明現時在一小學擔任「對外事務主任」。二千年教育改革,特別注重電腦,更將之變成科目。他身為電腦科Panel,要負責設計課程給學生學習。「我思考有甚麼教材可以令學生具體地了解電腦做到的事,要能看見的,我開始接觸Robot。」當時的學校大多數沒有製作機械人的相關經驗,鄭Sir需由零開始,但他仍大著膽子參加機械人比賽。「拿著大會派發的套件毫無頭緒,於是查訪有售賣機械人的店舖,去請教人。學識了那套東西,然後開始慢慢鑽研。」接著,他更帶學生參加國際性賽事,曾到長沙、北京及新加坡參賽。「其實每年都參與全國機械人比賽,去不同地方參賽,增加經驗,亦開我眼界。」鄭Sir研製機械人已有十三年時間,仍樂此不疲。「教育就是這樣──啟發新意念。我喜歡探索一些其他人未必嘗試的事,我覺得有趣。摸索一件東西,由未學懂,到慢慢掌握到,非常有趣味。」

某次,鄭Sir參加了Lego比賽,但他從小到大沒有砌過Lego,亦不是特別喜歡玩Lego。他在比賽過程中,仍然能夠找到趣味;他又著重過程中的收獲。「怎樣和學生將idea實踐出來?怎樣應用到project,又成功做到?這個過程就很有趣了。」原來讓人不感興趣的東西,都藏著有趣的點子,關鍵只在於焦點。好似帶學生出外作賽,誰都不能擔保必定勝利,但一定有參與價值。「某次比賽抱著期望,因作品在香港拿獎,但去到國際賽評判處,得不到青睞。落敗,同學如何面對?沒有得著嗎?還有甚麼可做?丟了橙,路邊仍有美好風景給人細賞。懂得爭取,也要能接受結果;比賽經歷重要過獲獎。」創意就是要擴闊思維,比賽就是要大開眼界,勝利並非唯一重點。「孩子創作機械人的整個過程和準備比賽的經歷,將成為他們長大後準備自己接受人生其他挑戰的參照。」
大自然有許多「為甚麼」

Sir在木屋區長大,小時候獨個兒在家,會感到害怕。他想出一個方法安慰自己,滿有創意的,想像不來。「綁鞋帶﹗綁出不同的結,來幫自己忘記恐懼。」他把玩具都變成多功能的,棋子用來彈,一枱麻將可以當積木砌;綁著蜻蜓當風箏放……「順手拈來的東西都可以當成玩具,都可以是童年回憶。」他是家中獨子,父親早逝,他小二到中二跟著外婆在國內定居。在郊區生活,接觸大自然環境,見到城市見不到的東西,想到很多「為甚麼」。「養蠶,親眼見到結繭,又見破繭而出。不是在教科書看見那種,是經驗出來。自己觀察,以致問很多『為甚麼』,想像空間很闊。家裡養貓,貓媽媽在我床上生了一窩貓仔,見到會覺得很奇妙。」新鮮的見聞,總會令他雀躍。「有機會就嘗試不同的事物,不要給框架局限,便能找到自己的喜好出來。」

閱讀也是鄭Sir的興趣之一,只是在國內生活時,要得到一本書殊不輕易。「課外書是奢侈品,考到三甲之內才有。有書很開心,不覺得讀書辛苦。」缺乏時,就知道擁有的可貴。他用心閱讀,趣味無窮,亦想到更深層次的問題。「當時讀到《進化論》,物種的起源、恐龍。有本書講天文,星星光要行幾十萬年,我覺得自己很渺小。我就思考自己為何生存?世界有我跟沒有我有何分別?我用被子蓋著自己感受死亡,很害怕啊﹗我小時候已是個critical的小孩,但問題仍未有結論。」鄭Sir謂閱讀啟發想像,想像、創意不會憑空鑽出來,要有基礎。他自小的探索精神不斷延伸,最終透過創作機械人傳給學生。與學生共創機械人的過程,他亦有收獲。「小孩子刺激我靈感,他們思想更加天馬行空。他們的世界永遠有趣,思維中有很寬闊的空間。」學生給他許多新鮮點子,但卻像「多啦A夢」百寶袋中的作品般,在現實裡難應用。他的角色是引導,並啟發思維。

用創意解決困難

創意本身不受框架局限,故此,他也要做到收放自如,像畫圖畫般,給學生留白;創意就從那裡出來了。「零八年帶隊比賽,助教突然患上豬流感,我獨個帶六位小六學生往外地比賽。我管得照顧他們的衣、食、住、行,已管不到比賽;一切就看他們的實力了,結果他們拿了金獎。」比賽的主題是《探索太空》,學生設計了「登月車」。有機械臂用來收集樣本,車內坐著太空人,有個裝置套在太空人的手,手怎樣移動,機械臂同步進行,棄用方向掣操控方式。「這概念本已有,給我們創作靈感。100%原創不一定有,時下的創作在於如何用不同組件重新組合,所謂crossover。但作品要有很獨特的原創性,成為亮點,才能出奇制勝。『以人為本』的設計很重要,要多想想『用家需要甚麼?』創作者要對人、事、物有興趣和感覺。」

 人需要愉快的生活吧﹗只加一點創意入生活,便會煥然一新。他常問:「可以不是這樣嗎?」他除了小時候用創意抗恐懼,長大成人的今天,他也用創意應對常規工作。「有人話:『過去多年一直這樣做。』我無理由重新做過,但分別在於不同亮點。將行政角度改為以小朋友最大益處著眼,事情不同了。」做班主任的兩年裡,要create一個怎樣的班呢?這都是創作。班主任時間,他會帶私伙結他入班房,跟學生分享自己的音樂世界。在教會跟少年人聚會,偶爾玩玩新意思。「試過戴上眼罩,不用眼睛,用聲音感受世界。」他看生活中每個環節都是創作,遇著困難時,創意都能幫上忙。「做人就是要解決困難,覺得很難很難的問題,只要找到一個突破點,問題就沒了﹗」「上帝創造人類,本來就非常有創意。祂造的人,都應該很有創意。」 miu


  「我已經得了祕訣,無論在任何情況之下,或是飽足,或是飢餓,或是富裕,或是缺乏,都可以知足。我靠著那加給我能力的,凡事都能作。」(腓立比書4:12-13《聖經新譯本》)
 
 

2013年10月11日 星期五

家事新聞:捨不得子女做家務 愛抑或害?


 



【經濟日報專訊】孩子做家務不如多唸書?孩子都是寶,父母捨不得,結果個個變了港孩,長大後住大學宿舍還要父母外傭執房,有何出奇?不做家務看似小事,但外國研究另有說法,家長別小看了。

早前多間大學開學,有宿舍舍監表示,曾有家長擬動員多人包括家傭、親友等,到子女宿舍協助打掃房間,惹起公眾譁然,難道連簡單執拾小事情,大學生也做不來?


家長重學業 「家課成唯一任務」

可以想像,部分學生嬌生慣養,自小被父母捧在掌心備受呵護中成長過來。事實上,不同於早年,現今經濟富裕年代,還有多少父母會主動讓子女做家務?尤其大部分中產或較富裕家庭,家中有外傭,別說洗碗、打掃,甚至連生果剝皮也不必孩子動手。

今年4月本港一項針對500名4至12歲學童家長的調查指,62%家長稱子女不會幫忙做家務,主要原因包括家長認為家務由父母或家傭負責、子女欠主動等。而另一方面,也有不少父母更注重子女的學業成績,寧願將時間都投放於學習或興趣班,認為如此比起做家務更有「效益」。


有這情況的不止本港,內地採取一孩政策,更加寵愛有加。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的一項調查便指,46.7%家長經常會代替孩子做家務,41.4%的家長稱孩子不做或幾乎不做家務。至於外國也有同一現象,美國馬里蘭州人口研究中心於08年已指出,孩子做家務的平均時間降至每日24分鐘,較97年減少12%,與81年比較更大減25%。


美國麻省衞斯理學院曾分析1920至2006年的育兒雜誌,結果發現自80年代之後,有關教孩子做家務的討論愈來愈少。衞斯理學院社會學助理教授Markella Rutherford指,現代家長把家課作為孩子唯一要負責的事。有些家長會用金錢或玩具等「賄賂」孩子做家務,但過往家長會視家務為孩子必須要做的事情。


對於家長而言,家務又不是沒有人做,何必要孩子動手?家長心態或者是為孩子好,是愛錫的表現,但專家另有看法,父母不讓孩子有多做家務的機會,或會令其失去更多。


英國關注幼兒機構Parentline Plus行政總裁Jeremy Todd便指,家務有助孩子提升自律能力、責任感及建構自信心,也可提高他們控制時間的能力,以及懂得多為別人設想。他指出,要求孩子在畫畫後執拾桌面、在玩樂後清潔鞋子,應該令孩子視為必然要做的事,而非被罰才要做。





研究:自小做家務 失業機會較低


即使不是出自專家之口,做家務無疑可讓孩子培養責任心,提升自理及獨立能力,以及懂得照顧自己。還有更多研究發現,別小看了做家務,原來對日後人生亦可發揮重大影響。 
如美國麻省大學阿默斯特分校的研究指出,小時候多做家務的人,日後參與社區工作、做義工的機會率也更高,更愛服務他人;美國哈佛大學80年代已發表一項追蹤456名孩子長達40年的研究,發現多做家務或課外活動的孩子,長大後薪金高的機會較大,失業機會則低得多。

近年港孩問題屢次引起討論,不少家長也有反思,一方面擔心子女輸在起跑綫上,故寧願子女的每分每秒都用於學習,但子女變得事事依賴,將來會否也吃虧呢?

一篇名為《輸在起跑綫前——與日本孩子共進午餐有感》的文章,在網上廣泛流傳,不少本港家長或有瀏覽、轉載,文中提到日本小孩自小培養對做家務的責任感,吃飯後會自動自覺抹枱、收拾托盤碗碟,全程不用大人監工,文中感歎:「到了日本,才知道我們的下一代,已經輸在起跑綫前了,家長們能不汗顏嗎?」不少家長看後也有感歎,指這才是真正的教養。


針對孩子愈來愈不諳家務的情況,不止家長反思,有學校也作出改變,例如北京有中學便舉辦生活技能大賽,引導學生學習削皮、縫紉、煮飯等,也有學校故意在假期功課中列明要求學生做家務,指有助學生養成勤奮、負責及健全的人格。


在香港,港孩成為普遍現象,有中學重推「家政課」;不過,更關鍵還是要家長明白培養孩子從小做家務的重要性。若說不想輸在起跑綫上,更加不要小看這點工夫。

 




摘自YAHOO新聞

捨不得子女做家務 愛抑或害

2013年10月1日 星期二

心靈共舞:「香蕉船」的「慣性反應」





長工作坊中,談及如何處理幼兒子女在街上哭鬧的情況,一位爸爸正在扮演他三歲的兒子,在玩具店內吵鬧,不滿爸爸不買玩具給他,而在場的家長均表示需要向兒子說明不買這玩具的原因。為了繼續扮演,便向這位正在扮演兒子的爸爸索取答案,出乎眾人意料之外,這位爸爸竟頓時呆住了,然後很茫然地問自己:「為什麼我不買給他呢?」一輪笑聲之後,爸爸經過思索後,很坦誠的回答:「可能是慣性反應吧,一般的家長是不會隨便買玩具給自己子女的。」 

原來,一場激烈的親子衝突為的只是「慣性反應」。

這次事件使我想起自己一次「不知所為」的經歷。



某年秋季,我需要為轉季而添購一些衣物,女兒向來不喜歡逛商場,又不想獨留她在家中,便答應以帶她去喝下午茶作交換條件。於是,她欣喜若狂地跟我去逛商場。購物完畢,倦了,也是她一直期待的下午茶時刻,她一邊坐下一邊說要吃香蕉船。


「香蕉船? 三球雪糕加一隻香蕉,我回家弄給你吃吧,在這裡應吃些平日在家裡做不到的東西,再選其他的。」我不經意地說。


「我想現在吃香蕉船。」她堅持地答。

「我不是已經說了嗎,香蕉船又貴又不值,吃其他吧?」我有些氣憤地說。

「那…我不吃啦!」她憤怒地瞪著我說。



「那…… !!!



就這樣上演了一場激烈的親子衝突!




回想起來,這也是我的慣性,自小被教導有關吃的價值觀----應吃些平日在家裡做不到的東西才是物有所值。我卻忘了這個下午茶的目的是需要女兒吃得開心,提高她陪我逛商場購物的意欲。其實,無論她選吃甚麼食物,對我而言價錢的差距並不會太大,但對她而言,卻有著重大的意義----辛苦過後,好好地享受一客熱切盼望的香蕉船。


「慣性的反應」破壞了我的承諾、我的形象及我與女兒的良好關係。




「慣性的反應」使我變得「不知所為」。 小心! 小心!


 

潔梅
資深註冊社會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