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及相片版權屬:「環球天道傳基協會」)
https://goodnewshk.wordpress.com/
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parentbloghk/




2016年4月28日 星期四

婚姻與孩子:子女教養的基礎




代的夫婦大都只育有一至兩名子女,在「貴精不貴多」的原則下,我們總想將子女培育成為社會精英,於是從嬰兒開始父母便要以A+的奶粉餵養子女。不但希望他們健康強壯,還要比別人更精靈醒目;再以古典音樂薰陶,期盼產生莫札特效應(究竟是甚麼)。到準備入學時,更要學效「孟母三遷」,搬至名校區域,為子女選擇自己心目中最好的學校,希望他/她們學有所成,將來出人頭地。

還有些更進取的父母有感個人經驗與技巧不足,要為自己作個有效的父母來增值。故此,坊間有不少關於教養子女的書籍、各機構也不斷舉辦培育子女的講座,大多父母都悉力以赴,裝備自己。父母愛子之心,實在是盡心、盡意、盡力。當父母都努力將最好的物質和環境提供給子女,與及改進個人管教技巧的時候,又可曾發現其中有一項因素,是深深影響著教養子女的果效?其重要性不容忽視,這項因素就是夫婦婚姻的關係與素質。

************************

夫婦的婚姻關係往往只被視為兩個成年人之間的相處,但實際上卻是關乎整個家庭的氣氛和子女成長的環境。當夫婦彼此相愛,家中經常和諧愉快,子女自然會有較大的安全感。家中縱然偶有衝突爭吵的情況出現,由於大家重視對方,也較易寬恕、體諒,子女看見父母相親相愛的舉動和尊重、包容的態度,不期然也學會了溝通技巧,與及人際間愛的真諦。

相反地,如果父母彼此水火不容,寸土必爭,向子女數落配偶的不是,子女學習到的乃是事事要苛刻、挑剔,處處不饒人的行為。假若父母將衝突行動升級,日常以爭吵解決問題,又或不理是非好壞,只求順從子女來建立自己在家庭中的勢力,孤立配偶;子女只會被弄得在道德標準上混淆不清,無所適從。此外,當夫婦被充滿矛盾、鬥爭的關係困擾之時,能夠放在照顧、教養子女的心力會相對地減少,子女得不到父母足夠的照顧和生活上的指引,又生活在驚恐之中,又怎會有健康的心理成長?根據一些研究告訴我們,來自單親、離婚和充滿爭吵家庭的兒童,他/她們在智能、情緒和人際關係的成長方面都會較來自健全和諧家庭的兒童為低。


************************

另一方面,當夫婦關係和諧的時候,彼此在人生的價值觀上較相似,在教養子女的方式與問題處理上,能坦誠商討,易取得共識。如父母對子女有較為一致的態度和對策,會幫助子女對事物有清晰的觀念,也能建立正確的價值觀。Dorothy Law Nolte女士曾寫過一段有關教導兒童的文字,其中幾句也可借用在此:「在安全感中成長的孩子,會有信心在接納和友愛中成長的孩子,會有愛心。」在一個人的成長過程中,能得著豐富物質供應,固然是莫大的祝福;但更大的祝福乃是生活在和諧、安然與愉快的氣氛中,而這樣的氣氛,只有夫婦恩愛才能締造給下一代。

屈黎懿堅博士
伯特利神學院教授

2016年4月20日 星期三

孩子床邊故事:木匠和布匠



孩子,我們常常怕沉悶,怕重複同一的工作但是,你可知道就算每天做相同的工作,也可以有不一樣的結果?

從前,有一個木匠和布匠去到村莊,尋找村中一位智者。木匠對智者說:「智者,我每天都在鋸木頭,真是很悶啊!你可以幫幫我嗎?」智者想了一想,就對木匠說:「你替我去鋸木頭吧!」木匠很失望地說:「又是鋸木?唉…好吧好吧…」說罷,就走了。不一會,一個布匠來到,他問智者:「智者,我每天都在織布,真是很無聊啊!你可以幫幫我嗎?」智者回答他說:「你替我去織布吧!」布匠很失望地說:「又是織布?唉…好吧好吧…」說罷,又走了。

木匠和布匠照著智者的意思,很快就把智者想要的木頭和布匹帶回來。然後他進了工作室,「呯呯嘭嘭…」你猜猜智者麼?智者用那些木頭和布匹造了一艘漂亮又堅固的帆船呢!智者、木匠和布匠一同乘船出海,他們在海上釣魚、看大浪、欣賞日落美景。那一天他們過得愉快極了!


孩子,你曾否也在埋怨生活日日如是?「每天都要上學,每天都要做功課。你看每天都在重複相同的工作相同的生活,真是悶死人了!」不知道你還記得故事的結局嗎?對,智者就是木頭和布匹造了一艘漂亮又堅固的帆船然後智者、木匠和布匠快樂地乘船出海。這個結局不是白白得來的,而是匯聚了三人之力合成。帆船不正正就是他們平常下苦功的成果嗎?其實,用心過每一天,就是上帝給我們的功課。


孩子,我們一起用心活好每一天!


陳志耀Tommy



2016年4月15日 星期五

婚姻與孩子:5歲女黐實媽咪 醋爸焗住瞓BB房(News)




【晴報專訊】生兒育女後,夫妻生活也要重新協調。有爸爸訴苦,指五歲囡囡愛黐實妻子睡覺,令他五年來被迫瞓BB房,求教如何「拆散妻女」。有家庭治療師指,分房而睡會導夫婦間有物理距離,難以修復關係,隨時影響婚姻。

家有小孩自然開心圓滿,但伴侶關注被搶走,難免感到不是味兒。有爸爸在討論區請教如何「拆散妻女」,直言因妻子遷就愛女,孩子出生後,五年來他都與妻分床瞓,即使向妻子投訴,妻子亦以女兒怕黑及「習慣同囡囡瞓」為由,將他拒諸門外,雙方經常為此吵架,令他大感頭痛。

分房瞓 伴侶易感被遺棄

有網民便建議,吃醋爸爸應抬高身價,「扮嬲嬲豬」兼早出晚歸,讓受冷落的妻子有危機感,才會再重視他。有人則指事主「家教差」,應讓女兒學會獨立,建議他「送個囡去寄宿」,並與妻子說明,長此下去恐有損夫妻感情,「有老婆等如冇」。

美國婚姻及家庭治療協會準臨床院士、個人、婚姻及家庭治療師吳綺琴指,相關個案時有聽聞,因子女分房瞓更是典型例子,「通常是媽咪低估了子女獨立能力,如覺得囡囡無法克服怕黑,或不願花時間讓子女適應,順勢為之。」

分房而睡會令夫妻間產生物理距離,伴侶易感被遺棄,損及溝通。吳說:「有些爸爸未必講出口,但常有遷怒行為,例如見到子女就無名火起,甚至責怪太太唔識教。」她指出,若夫婦本身已有潛藏問題,借子女做擋箭牌,反更難修補關係:「明明不想同老公瞓,但話陪仔女,逃避現實衝突,連床頭打交床尾和的機會都無埋。」

照顧小孩應設限期

循道衛理楊震社會服務處家庭健康教育及輔導中心單位主任趙依莉指很多婦女生育後,將「母親」角色放在「妻子」之上,期望丈夫能以「父母」角色行先,為子女犧牲個人需要。趙指:「有個案是兒子瞓喺父母中間長達10年,亦不時有阿爸投訴被妻子忽略。」

趙提醒,照顧小孩應有限期,「如忘記自己係人哋太太,損害婚姻,反而對小孩不利。」




引自:15/04/2016 晴報



 博師奶有話兒:

說真,媽媽天生的母性會令她全情投入照顧孩子,亦都會心諗:「盡心盡力照顧你(老公)的孩子,還要投訴?」老實,做媽媽真是辛苦啊﹗可否先給一些讚賞呢?

但是,無可否認,「媽媽的角色」絕對不能凌駕「妻子的角色」,兩者更不能互相取代,而是要平衡前進,甚至需更多關注夫妻關係聽過媽媽以過來人身份分享一個教育孩子心得。「做好了妻子的角色,跟丈夫感情好,孩子易教得多。他們的情緒平靜穩定,會開心些。」

老公開心,孩子開心,媽媽會更加開心,一家都開開心心﹗










2016年4月14日 星期四

家事新聞:港童糖尿發病 10年急升12倍


10個港人1個患糖尿病,發病率超英、法、日,其中港童發病率更在10年間急升12倍。但有營養師指,部分家長漠視風險,只顧學業不肯覆診,有胖童8歲拖延就醫,至12歲患高血壓,16歲確診糖尿病始認真治療。

衞生署署長陳漢儀昨表明,若針對兒童肥胖的宣傳推廣工作成效不彰,會考慮徵收糖稅。

胖童一餐12隻雞翼 16歲患糖尿

香港營養學會候任會長張智良指出,曾有獨生子在幼稚園時已較同學高及重,由於他多由長者照顧,又或因他較乖、學業成績好,家人多會因應喜好提供較多肉類,令他攝取肉量為常人3倍,一餐可吃12隻雞翼或56塊豬扒。

他在8歲時經衞生署學童保健轉介至營養師,直至1213歲突然患高血壓,但過重的他未有定期覆診,至16歲時確診患二型糖尿病(病因是胰臟出現衰退或身體對胰島素產生抗拒,胰島素不能發揮功效,與遺傳、不良飲食習慣、肥胖及缺乏運動等有關),當時他身高1.8米,重100公斤。

確診糖尿病後,男童須以藥物及飲食治療約3年,雖然跟進約1年半後體重降至合理水平,但糖尿病對血管已造成影響,或令併發症在較年輕時發生。

部分家長因學業 不為子女覆診

張智良續說,不少家長對兒童體重的關注較低,不想子女請假而不覆診的情況普遍,家長甚至認為「青春期前肥無所謂」、「大個自然瘦」、「肥肥地先健康」,令逾半過重兒童被醫生轉介後不斷改期,甚至未有出現。此類個案中,逾半人會因延誤減重而出現糖尿病、高血壓、睡眠窒息、膽固醇過高及關節問題等。

昨日為世界衞生日,主題為齊來正視糖尿病,衞生署署長陳漢儀表示,本港糖尿病發病率比美國、新加坡等低,卻比日本、法國、英國等高。她又說,糖尿病對醫療系統構成沉重負擔,據醫管局數字,每年糖尿病新症逾3萬宗,醫管局求診的糖尿病總人數由09/10年度逾29萬,升到14/15年度逾39萬,升幅達31.5%

發病率超英法日 醫療負擔重

她解釋,糖尿病可致中風、糖尿腳、糖尿眼、心臟病及腎衰竭,糖尿腳患者需截肢風險比常人高1020倍,而本港有一半需要洗腎病人是由糖尿病引起。她又指出,過去數年妊娠糖尿病及兒童糖尿病亦有增加趨勢。其中19歲以下兒童患二型糖尿病的發病率,在970710年間,由每10萬人0.212倍至2.6

據張智良所知,二型糖尿病個案由05年約佔兒童患病總數2成,增至最近約一半,他認為臨床數字明顯上升,醫管局有責任與衞生署作進一步觀察及分析,並因應情況投放資源,增加推廣兒童及青少年如何活得健康、有營養。

被問到本港會否考慮如外國般徵收糖稅,陳漢儀指,國際上均有討論徵糖稅,而徵糖稅是作為控制肥胖,特別是兒童肥胖,其中一個可考慮的策略,降低食物中鹽和糖委員會暫時以循序漸進方式,提高市民對肥胖及不健康飲食的認知,並推廣業界配合減少鹽、糖。現先進行前期工作,若成效不彰,政府才會考慮徵糖稅。


2016年4月12日 星期二

GO!親子活動:香港國際博物館日


博物館與文化景觀

國際博物館協會(ICOM)自1977年起,把每年的5月18日定為「國際博物館日」,以喚起公眾對博物館的關注。康樂及文化事務署自2001年起響應這項國際性活動,於每年的5月中舉辦「香港國際博物館日」。

2016年國際博物館日的主題是「博物館與文化景觀」。文化景觀是人類文化的財產,由自然和歷史交織而成,代表著「自然與人類的共同作品」。文化景觀與我們的生活、社會息息相關,並且不斷演變。一直以來,博物館致力於收藏、研究、展覽和教育方面的工作。然而,在新的時代趨勢影響下,博物館已經不再局限於關注博物館內的藏品;對於博物館以外的環境、社會上各種各樣的文化景觀,博物館也應肩負保育的責任,突破博物館有形與無形的框架,在推動保護文化景觀的課題上擔當更積極的重要角色。

參與單位

「2016香港國際博物館日」將於5月14及15日舉行,本地多間文博單位將會免費開放,同時更會推出多項教育及娛樂並重的精彩節目


康樂及文化事務署轄下博物館及文博單位

* 三棟屋博物館 
* 上窰民俗文物館 
* 文物修復辦事處 (不對外開放)
* 李鄭屋漢墓博物館 
* 油街實現
* 屏山鄧族文物館暨文物徑訪客中心
* 香港太空館(只開放何鴻燊天象廳及演講廳) 
* 香港文化博物館 
* 香港文物探知館
* 香港科學館 
* 香港海防博物館 
* 香港視覺藝術中心
* 香港電影資料館 
* 香港歷史博物館 
* 香港藝術館(閉館進行翻新工程,特備節目將於尖沙咀梳士巴    利花園藝術廣場舉行)
* 香港鐵路博物館 
* 孫中山紀念館 
* 茶具文物館
* 葛量洪號滅火輪展覽館 
* 羅屋民俗館 


 其他參與博物館及文博單位

* 人類民俗館 
* 亞洲協會香港中心 
* 東華三院文物館
* 保良局歷史博物館 
* 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 (只開放5月15日) 
* 香港大學許士芬地質博物館
* 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 
* 香港知專設計學院展覽館 
* 香港海事博物館
* 香港浸會大學孔憲紹博士伉儷中醫藥博物館
* 香港教育學院 香港教育博物館 
* 美荷樓生活館
* 香港賽馬博物館 
* 香港醫學博物館 
* 香港懲教博物館
* 展城館 
* 啟德-視覺藝術研究與發展中心(展廳關閉以進行翻新工程) 
* 漁農自然護理署獅子會自然教育中心
* 稻鄉飲食文化博物館 
* 賽馬會氣候變化博物館 (只開放5月14日) 
* 饒宗頤文化館
* 警隊博物館 (只開放5月15日) 

詳情請瀏覽 http://www.museums.gov.hk/zh_TW/web/portal/international-museum-day.html

家事新聞:22%家長:子女日最多9項家課活動



【經濟日報專訊】港孩變「趕孩」?有調查發現,逾兩成受訪家長的子女,每天需應付最多9份功課及課外活動,近1成港孩每天只睡6小時或以下。

有輔導人員指,本學年因功課壓力大而求助的中、小學生,比去年同期增3成,有中學生因壓力「爆煲」而「割傷腿」。

有商場委託獨立調查公司於上月320日,訪問385名育有就讀幼稚園至中學子女的家長,發現6成受訪家長的子女每天有3份功課,8成人會安排3項課外活動予子女,近4成受訪者覺得安排課外活動可增加子女的競爭力。

1成受訪者 子女日睡6小時

調查亦顯示,22%受訪者的子女,每天需應付46份功課及13項課外活動,接近1成人的子女睡眠時間,只有6小時或以下。

心理輔導學家蔡綺文分析,現今家長誤以為「必須贏在起跑綫」,「但人生是一場馬拉松,不可能只關注子女的成績,缺乏陪伴與溝通才是致命傷。」她透露,近月因學業壓力過大而向她求助的中、小學生,較去年同期急增34成,「曾有一名中四女生壓力爆煲而割傷大腿;又有一名6歲資優男生,一星期需應付11項課外活動,包括朗誦、書法、小提琴,坦言『好想死』。」

蔡指,調查發現逾9成受訪家長每天花13小時與子女校對功課,不足半數人會花1小時以上與子女參與課外活動,「港孩變『趕孩』,學生每天趕完功課又要趕課外活動,如此密集式生活不但增加他們壓力,更無助提升他們的競爭力。」

香港幼兒教育及服務聯會教育顧問廖佩琪坦言,不少家長均有「玩樂無益」的謬誤,「其實讓子女從多元智能中學習,有助增加他們的解難能力和創意。







2016年4月8日 星期五

Go﹗親子活動:「兒童書籍募集」回收及轉贈計劃



家長們,有沒有為子女看過後的籍收納、處理而煩惱呢?

與其將書本擱置一旁,何不考慮參加這個「兒童書籍募集」回收及轉贈計劃呢?跟孩子一起重溫讀過的書,一起將書本送去書室回收,是個滿有教育意義的親子活動。

好書轉贈給有需要的人,「讀樂樂,眾樂樂﹗」


收集日期:15/4/2016 – 30/6/2016

收集時間:天道書室營業時間

收書地點:全港各區 天道書室

收集書種:適合12歲或以下兒童閱讀的圖書、童話故事、英語讀物、益智書籍等


每位贈書者可獲贈天道書券乙張。數量有限,贈完即止。

查詢電話:2776 6887



2016年4月5日 星期二

專家教細路:強化親子 輕鬆學習


廈大堂擠滿了排隊輪候升降機的人群,其中有父母帶著孩子,也有女傭帶著小主人,更有些照顧者帶著三五成群的孩子們。我看見小朋友都整裝待發,有的揹著背包,有的穿上舞衣,還有的拿著樂器,預備學習新事物。相信在課餘參加興趣活動已經成了大多數孩子的生活常規,而在週六、日把商廈大堂擠滿,亦見慣不怪了﹗


有一次,在我前面排隊的一群孩子中,有一個看似讀小學一年級的女孩,她扭動著身體,嘴唇緊緊閉合,似乎正在鬧情緒。同行的照顧者對她説:「叫你阿媽唔好比你學咁多嘢啦,又學跳舞,又學琴,又學畫畫,又學羽毛球,你唔鍾意就同你阿媽講。」那女孩把身體扭動得更厲害,嘴合得更扁,腳用力向地面踎,喉嚨發出微弱的聲音。似乎她想用身體去表達焦慮和不安,期望有人明白她的感受和需要,好去滿足和安慰她。可惜身旁的照顧者沒有進入她的內心世界,更沒有鼓勵她用言語發表意見,可能只認為她在「發脾氣」或「扭計」,所以沒有理會她。女孩得不到照顧者的關注,唯有用手去搶身旁男孩手上的汽水,然後用力在吸管上啜。男孩說:「喂,唔好飲咁多呀!」那女孩卻沒有理會他,只管繼續吸啜汽水,男孩的樣子很不快。真可惜!如果有人能夠明白那女孩內心的感受,又能及時安慰她的話,這場衝突是可以避免的。究竟家長如何幫助孩子減輕焦慮得以愉快學習呢?


聰明媽媽  急轉彎


一位擁有6歲女兒的母親,從以下的經驗得到反思機會。某天,她走進一間理髮店剪髮,她和一位相熟的理髮師閒聊,話題落在子女身上。母親開始高談闊論,說如何栽培女兒成才,會嚴格地管教,給她最好的教育,包括:讀名校和參加各樣課餘興趣班等。希望她能出人頭地,找到理想的工作。反之,理髮師則講論他如何趁太太不在家時,和8歲的兒子做太太討厭的事情,例如:放下書本和功課看電視,吃薯片和打遊戲機等等。他總希望透過這些活動起革命,讓兒子從太太的嚴苛管教下鬆一鬆,從壓迫中得到喘息機會。一輪談論過後,二人都靜了下來,意識到發生了甚麼事,心裡似有所領悟。


後來,這位母親對我說,她一直與女兒關係惡劣,時常因學業與女兒發生衝突。她未能控制自己的情緒,一時把女兒罵個「狗血淋頭」,一時來個喋喋不休,也試過狠狠打女兒一頓。不料,令女兒感到焦慮及缺乏自信,甚至懷疑自己的能力。她自覺做樣樣事情都無法勝任,表現退縮,學業成績一直未如理想。與理髮師的對話令她反思:究竟學業重要,還是親子關係重要呢?起初,她感到兩難,她頭腦上知道親子關係重要,但是當看見別的家長催谷孩子的學業時,她又懷疑自己的選擇是否正確?她怕女兒落後於人,親子和學業兩股力量在拉扯著。最後,她經過理性分析,認為先要搞好親子關係,再談學業問題,這才是上策。


事實上,這位母親不用煩惱,親子關係和孩子學業是相輔相成的。當母女關係建立了安全感,孩子感覺被接納、被愛和被肯定,自然會減輕焦慮,增加自信。她能輕鬆學習,發揮潛能,得到較好的學習成果。同樣,從學業成果所得到的成功感、喜樂和滿足,亦可強化親子關係。因此,親子和學業可以互相配合、共存和彼此促進的。


身心關連   健康有法


「遊戲」可以是親子最佳的互動方式,既可調節家長和子女的情緒,又可增進感情。根據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第31條「兒童有權享有休息和閒暇,從事與兒童年齡相宜的遊戲和娛樂活動……」休息和玩耍可平衡孩子努力讀書的緊張情緒。那麼,怎樣「玩」呢?只要好玩、有趣、孩子參與、自發、無組織的,且不受成人指示所束縛的,都是有益的,例如:家長帶孩子到沙灘一起堆沙,不用在旁指指點點,讓孩子主導,發揮其創意,輕鬆愉快,無拘無束地「玩」。


家長在遊戲過程中,可自發地與孩子有身體接觸,增加孩子被愛、信任和親密度。從身心反應而論,當兩個人在愛中手拖手、對望、擁抱、親吻或共舞時,大腦便會分泌出「愛情素」(Love Potion),學名是「催產素」(Oxytocin)。研究認為「愛情素」能減輕焦慮和抑鬱,又能增加被愛、信任和親密感。


天下父母無不愛錫子女,總會把最好的獻給他們,讓他們健康成長,擁有美好將來。要達成理想,最直接簡單的方法就是盡早建立親子關係。父母和子女一起輕鬆愉快地學習,在愛中成長。



詹玉冰女士Isabel Chim
個人、婚姻及家庭治療師
基督教婚姻家庭治療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