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及相片版權屬:「環球天道傳基協會」)
https://goodnewshk.wordpress.com/
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parentbloghk/




2014年11月28日 星期五

父母專訪:「10下、10下」數字教女法



人和人之間的相處,說到底也講求技巧,不只是友儕間,親子間的相處技巧,更不容忽視。談到技巧,有高難度的,也有容易的,只要掌握到,運用起來便覺輕鬆。Heather表示「10下10下」幫到她。給女兒溫馨抱抱,10下;讓她學習服從,10下;幫她學習等待,又10下……「用數數目字,建立了我的權威。不是霸道那種,而是跟女兒建立了默契。」有了默契,讓美好關係有空間滋長。在家裡,Heather說「關係放第一。」


  親身示範  效果更好

Heather的女兒讀小學二年班,她形容女兒的外表仍然好似BB。可是,旁邊的姨姨卻不認同。「你個女好成熟啊﹗上主日學時,有個小朋友纏住我,不肯入課室,你個女就話『來啦﹗跟我入去啦﹗我給你一粒糖,給多一粒給你弟弟,你跟住我啦,我同你入去。』」Heather引述姨姨的說話,說時也流露出安慰。「我希望她能夠成為幫助別人的人,就在教會幫人,但不一定要是傳道人。」女兒很樂意與人分享,帶食物盒也預先想好食客名單。Heather管教有方吧﹗她卻說了個「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故事。「有次在朋友家,她送我女兒一個髮夾;但是,她自己的女兒不願意。朋友就說:『送給她吧﹗反正你都不喜歡這個呢﹗』」

Heather印象深刻,她反省著該如何教女呢?「自那次以後,我經常跟女兒說『你送禮物給人,要是你自己喜歡的東西。你是真心送給人,想別人開心的。』教她用這態度與人分享。」其實孩子與人相處的互動態度,確實要自小培養。出錯時,就是學習的好時機。女兒做錯,Heather不主張責罵,如講一些道理,親身示範更好。「『如果你是他,你喜歡嗎?如果媽媽這樣對你,你鍾意嗎?』我會問她。她做得不對時,示範一次對的給她看。有次她很大力放東西在桌上,我就捉著她的手,輕輕力再放一次,比嚷著『不要大力』『不要擲』更好。」這是Heather 上課學到的技巧,「與其說『你不要這樣做,你不要那樣行』,不如就直接、正面說出來:『我想你怎樣、怎樣做﹗』」


 1到10  尊重信任

Heather因偶然的機會,接觸了自閉症人士,更發現女兒有感統問題。「她不能戴帽,亦不能赤腳踏草地,但她不是自閉症孩子。我學習到的教自閉症兒童的技巧,用在她身上,卻又非常有效。我為她按摩頭部,用力抱實她,數數目『10下、10下』,能幫助她。」『10下、10下』是什麼技巧?很簡單,就是由1數到10;而中間的節奏快慢,順序還是倒數,用什麼俏皮花招,就各按所需了。Heather喜歡拉長來數,也喜歡在最後搔搔女兒,以嘻嘻哈哈作結。「她不開心時,我叫她過來給媽咪抱緊10下,能給她安全感。每次只有10下,連扭計時間都不能太長,她明白了有時限。」女兒有時限這個概念,令到她輕鬆不少。「我叫她收拾書包或執拾東西,便數起來10、9、8……我跟其他人傾談時,她急著跟我說話,我要她學習等,她要數10下。我不想每當她有要求,就即時被滿足,我想她學習等待,她要數10下。」

「主導權要在我手,不是她,但我不是不尊重她。假如她要我做,我就即刻去做,當她慢慢長大,就不會聽從我。用數數目字,建立了我的權威;不是霸道,是一種默契。」女兒知道媽媽的作風,說了10就是10,大家彼此信任和尊重,生出安全感。縱然Heather是媽媽,都感到舒服,可以坦誠表達心情。有時要跟女兒道歉,也不覺得難為情。「有時情緒不好,都會罵她。我跟她說『媽咪罵你不是不喜歡你,只是有些事。你記住除非你真是很頑皮,我才會很惡罵你,否則就是媽咪情緒不好,你忍耐一下,或者你拍一拍我啦﹗』罵完她,我會道歉。」有次,她又控制不到情緒,罵得很兇,她決定行出房斟杯水給女兒,趁機緩和一下自己。豈料被罵的女兒反過來關心她。「媽咪,你都飲水啦﹗」Heather當下火氣全消。多作解釋,能消除隔膜,「罵完,偷偷內疚,於事無補。」


 關係要好  Always堅持

能夠省察自己的狀態,清楚自己的底線,又願意協調,能給緊張的親子關係鬆綁。「她讀小一第一個月,我幫她改字形,改到快發瘋。我完美主義,接受不到寫字醜。我發現不能罵下去,否則,我們的關係會破滅。從此功課交給老公負責,我就講故事。」功課、學業成績普遍是父母跟子女的衝突位置。Heather 不是不關心,而是跨越了那個關口。「始終關係放第一,破壞了,便是一世的事。」她連女兒小一派了成績表,都不知道;但卻又成功讓女兒明白一件事。「她跟人說『媽咪不看我有幾多分,只看我有沒有很努力。如果我很努力,但做不好,她不會罵我。但如果我沒有努力,她就會罵我了﹗』其實我沒有跟她說過。」女兒領悟到,或許是日子有功。「我教她彈兩個scale,123,1234,123,1234…由頭數到尾,一直數,數到第30次,她說『媽咪,是否這個3,跟著4啊?』讓她自己領悟,懂得用腦才是最好。」Heather工作需要靈活變通,她看到靈巧的重要性。

情況許可,她會帶女兒上班。「暑假時,她做義工。她喜歡跟我一起,做些細微的事。有段時間在澳洲生活,我剷草,叫她入屋看電視,她說『我想陪你。』坐在一起『搣蒜頭』,她都enjoy。在香港有工人做家務,發現不到。」今年每個星期六,Heather沒有幫女兒報興趣班,想整天黐在一起,做什麼都好。「Full day留給她,她很開心呢﹗」照顧女兒的同時,她跟丈夫的關係也用心經營。「女兒跟人說『我Daddy媽咪只鬧過一次交。』很感恩,在她6年的人生,我們只吵過一次。哈哈!」是事實嗎?「當然不是啦﹗不要在孩子面前吵架,沒事傷心得過見到父母不開心。」維繫夫妻感情,是大學問啊﹗「我會問:『有沒有堅持兩公婆關係always都要好呢?』我有堅持,不是很好,都要好。我有情緒,老公會避開,提提我。有問題,心平氣和後才解決。」「飲杯水啦﹗」原來是她丈夫緩和家庭衝突的秘技。 (miu) 





2014年11月21日 星期五

讀報分享:「學做人」的證書?



給孩子一張品格證書


近月有段文字在網上被瘋傳:「今日的家長,都識字,甚至有高學歷好學識,會要求,更會投訴。道理永遠在他們那一邊,付了錢,就要全世界遷就。培育出來的孩子,精通琴棋書畫、七八種外語、十八般武藝……一屋證書,卻沒有一張是學做人的。」引起不少父母的反思!

現代大多數父母都以為,子女多才多藝、文武雙全,就能打贏人生硬仗。因此,做生意的只打着「贏在起跑綫上」的招牌,配合「IQ」、「開發」、「早教」、「領先」之類的課程名稱,就不愁家長不掏錢。像我有朋友,剛花了三萬元替歲半兒子報讀了幾個記憶力訓練班,包括「兩分鐘能背《念奴嬌》」、「三個月學會背《牛津大字典》」、「一個月學會閱讀」。

當世界都在強調成績與分數時,有多少父母會明白,最重要的是養成子女有健全的品格、快樂的人生觀,以及甚麼是人生最美好的東西。「十年以後當思我」——當父母把眼光放到十年或以後,他們會發現,子女的成績並不那麼重要,更重要的是他們學會怎樣去愛別人嗎?懂得何謂真正善良嗎?明白甚麼是同情心嗎?

最好的育兒真經是「順其自然」,正如陳錦鴻早前在電視訪問中談及其自閉兒:「最重要的是,哪件事是他想做的,而過程中他得到快樂,這個最重要。」今天就從「心」開始,把孩子當成小樹苗,了解及尊重他們成長的發展與規律,放平常心的種下去,並給他們一點空間,讓他們在春風細雨中慢慢長成參天大樹。



轉載: 鄧明儀 - 給孩子一張品格證書 | 晴報Sky Post  20/11/2014




博師奶有話兒:

家裡沒有一張是「學做人」的證書?

這個問題十分有趣。哈哈…或者,孩子的行事為人,處事、待人的態度就是了﹗那是一張隱形,卻活生生的人肉證書。


這張證書世界通行,不受限制,跟人如影隨形,影響人一生一世,甚至下一代或(自行補充)......。影響之深遠,可能不容忽視。






2014年11月14日 星期五

家事新聞:人生勝利組 最輸是輸不起


博師奶有話兒:

早年社會熱烈鼓吹爭勝的時期,我讀到鄭丹瑞的專訪,他被問對女兒的期望。他的回答大意是「女兒參加某項比賽,我不期望她贏,我鍾意她輸。」這位爸爸令我印象深刻,「我鍾意她輸」,在當下是多麼新鮮的論調?

讓我想起前天自殺,來港交流的內地女高才生。她家境不俗,成績優異,被形容性格開朗健談,何解因為無法專心讀書而尋死呢?她的筆記有這樣的心聲:「你到底在幹嘛?為甚麼不能專心讀書?因為很少失去甚麼,所以永遠那麼患得患失。

又看見自小被虎媽訓練,年紀輕輕蜚聲國際的小提琴家陳美,為了得到冬季奧運的參賽資格,成績造假的事件;讓一時的佳話變成醜聞。

究竟輸、輸得起,對一個人的人生,有什麼影響和意義呢?值得反思吧﹗


人生勝利組  最輸是輸不起

每個人都想贏,不愛輸,惟由細到大都是人生勝利組,是否福氣?小提琴家陳美被揭出戰冬奧涉及成績造假,美事變醜事。對如今只愛教孩子當主角、懂贏不懂輸的父母,可有啟示?

中泰混血的小提琴家陳美(Vanessa Mae),是反映現代父母如何打造子女進入人生勝利組的好例子。

她自小每步路都有母親精心安排,一路走過來都是「贏家」,年紀輕輕爬上音樂界頂級位置,且更連體育界最高榮譽的冬奧,她也做到了,爭取到代表泰國出戰今年2月俄羅斯索契冬奧的滑雪賽。

知名小提琴家 被指比賽造假

既是著名音樂家,又可成為冬奧選手,她自小愛滑雪,卻因練琴而被迫放棄,雖然冬奧成績包尾,但也是一圓兒時夢想,如此成功的人生,固然成為一時佳話。

不過,國際雪聯日前宣布,陳美取得出戰冬奧資格的預選賽涉及比賽造假,包括有人被竄改成績、部分選手根本沒出賽等,判停賽四年。

眾所周知,陳美不會轉戰運動界,禁止比賽四年對她不算甚麼一回事,最傷是名聲受損,一件美事變醜事。

外界對其作弊行為譁然,年少成名,為何不惜將名譽賭上也要爭取參賽資格?

向來是「贏家」的人,對於一心要得到的、要做到的,是否都有一種輸不得的執着呢?

幾個月前,影后張曼玉走上台唱歌,結果劣評如潮,惹人取笑,但卻有不少輿論讚其勇氣可嘉,因為不是人人接受自己表現或成績落後於別人,尤其是一向是「人生勝利組」的,往往有輸不得心態,因為既沒面對輸的勇氣,也沒有面對輸的能力。

上月台灣作家王文華撰文《沒有人是「人生勝利組」》,便提出,若孩子可以進入名校,自小就在成績分數、活動或比賽上都是優秀,是否就是福份?

他指出,高材生自小有父母師長愛惜,一路順風,考卷上很少失敗,但正正因此,他們不擅長失敗,但人生不可能永遠只有勝利,一旦發現不能當主角,便會被「卡住」。

這是否說出了「人生勝利組」的心聲?平心而論,沒有人不愛勝利,但若孩子自小只被灌輸許勝不許敗,便難以培養出面對輸的EQ

如今父母,對子女緊張到不得了,對子女不停催谷,要求做得更好、最好,考98分還要鬧,非100分不可。




父母愛炫耀 「失敗」成禁忌詞

不少父母也愛炫耀子女多才多藝,又或以贏得比賽或優異成績作為是否乖或好的唯一指標等,孩子的世界變為競技場,「輸」、「失敗」變成禁忌詞,孩子又怎會「輸得起」?

但「輸得起」的心態,比起只知要贏,對孩子長大後有更大保護作用,人生難免有逆境,是否一沉不起或懂得自找出路,就在於此。英國心理學家Marc Smith曾在《衞報》撰文指,應該向學童講述「失敗是前往成功的中途站」,懂得失敗是學習的重要部分。

英國一間著名女校Wimbledon High School2012年便曾在校園內舉辦「失敗周」(Failure Week),舉行工作坊、集會等,讓家長、老師向學生分享失敗經驗,又播放名人談失敗的視像片段。

當學校都在追捧優等生,以失敗作為教學,究竟有多少人會受落呢?

其實,回心一想,人生勝利組確實是令人羨慕,但當事人的感受,要維持一直做贏家,也未必心裏好過,當中也要付出不少代價。

陳美年少名利雙收,但之前也曾接受專訪形容童年不快樂,母親是「虎媽」,她8歲起就被母親要求專注練小提琴,不能輸給人,20歲前更不能獨自踏出家門,只怕她會弄傷雙手,她長大後為此與母親斷絕來往。

人生路上 沒有長勝將軍

太順遂的人生,未必是福氣,誰會保證悠長人生無風無浪,若人生只剩下對贏的執着,沒有面對輸的勇氣及能力,才是真的輸了。


轉載:人生勝利組 最輸是輸不起 經濟日報 13/11/2014



2014年11月11日 星期二

博師奶:可有疏忽VIP?



今天是「夫妻節」,一夫一妻,一生一世。一輩子的愛。這是多麼美的承諾,講出來需要多大的力量和勇氣呢?有些單身的人士聽見就怕怕,所以與婚姻暫且保持一段距離。換言之,夫妻就已經擁有並使出過這股超強的力量,非常肯定、有力地提出了承擔「我願意」。

久而久之,忙著工作養家,忙碌維繫家庭,大家各自努力發揮功能;出心出力照顧一家老幼大小,施展了渾身解數,卻偏偏容易疏忽側邊的重要人物。交代著、說著、聽著的是瑣碎事,卻少了說和聽見「多謝」、「I love you」。

「如果不是你,我那會這麼忙、累?」
「如果不是你,我那需要這麼拼?」
「如果不是你,我自由多了…」

但又
「如果不是你,我那會有小B﹗」
「如果不是你,我那有這個家﹗」
「如果不是你,我那會這麼圓滿充實﹗」

辛苦時,呻兩句,可以吧﹗好姊妹說:「但大多時候,勿忘記多謝你身邊那個重要的人,他是一路陪伴,默默付出的Very Important Person。因為有這VIP,你才能開創另一個人生階段,才讓生命經歷另一種精彩與豐富。」總沒錯的﹗家,是當初跟這VIP一同建起的,也知要一同努力經營,共同創造,好好地堅守。


月初有個調查報告顯示,過半數受訪市民承認有時會與配偶吵架及衝突;而其中一個主因是 ── 管教子女。坦白說,這確實難免,哈哈哈……

但是,說話表達也有很多種方式。開心是,有得選擇啊﹗看看自己喜歡家裡用那種形式吧﹗喜歡暴躁?還是柔和?大聲?還是低聲?在客廳說?還是回睡房談?是耿耿於懷?還是包容體諒?是黑面?還是寬容?是即時吵?還是等等再傾?總有出路﹗

總相信,每個意見也有優劣、長短,不一定自己的觀點全對,對方的卻一無可取。誰的先行不是重點,重要是,大家開放地討論,聆聽,接納,互補長短。一同學習欣賞、聽取對方的觀點。日復日地學習,日子有功,大家都會成長得更好。

「感謝你一直在我身邊﹗夫妻節快樂﹗」

博師奶




2014年11月10日 星期一

心靈共舞:跟孩子一同好奇!


古希臘偉大的哲學家曾說:「好奇者,知識之門。」

奇心不但有助我們學習書本內的知識,還有助我們探索書本以外的世界。而我這麼多年來就是因為好奇心的驅使,使我樂於探索不同的領域,心理、天文、地理、科學、醫藥、政治、歷史、文化、經濟、企業、理財、投資。正是這好奇心為我打下廣博的知識基礎,開啟了我今天的生命教育之路。

你看!好奇心就是如此帶我在浩瀚的知識世界中飛翔。

也許你會問:「那我們怎樣才能激發孩子的好奇心?總不能由知識入手吧?我怕書中成千上萬的文字會把他嚇呆呢!」

誰說激發孩子的好奇心一定要由書本入手?誰又說知識就等於書本?

其實最佳激發孩子好奇心的學習材料和玩具一直在他身邊,只是你不察覺罷了!是甚麼?就是四周的環境了!

對於孩子來說,這個世界還新鮮得很,他們對周遭的事物都有興趣去看、去摸、去知道。只要我們把握得當,把身邊每件事件都變成知識寶庫的入口,經常帶孩子去探尋奧秘,那麼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慾便會越來越旺盛,因為他會發現原來追尋知識是多麼有趣、多令人享受,又如此與自己息息相關的一件事。簡單如一個陶瓷杯子,就可以引出許多問題:


·     陶瓷杯與鐵杯有甚麼相同?
·     為甚麼陶瓷的顏色多是瓦色,而鐵杯多是銀色?
·     人類是怎樣發現陶瓷的?
·     陶瓷還有甚麼用?
·     陶瓷又是怎樣製造出來?
·     又有多少年的歷史?


這一連串有關陶瓷的問題,都可激發孩子的好奇心。記著,我們不是要訓練孩子成為一個「萬事通」,我們只是藉此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啟發他們的思考。若我們遇到不懂答的問題時,我們千萬不要說:「不要再問了!煩死人!」我們不是Superman,我們可以跟孩子說「爸媽跟你一起找答案」,你的謙虛、不恥下問,不但不會令孩子看不起你,反而會成為了孩子最好、最佳的學習榜樣。


願你由今天起,抽空放下文件、報紙,與孩子一同找尋世界,哪怕是一枝牙籤也好,它也能帶到這個知識之門,並為你和孩子締造溫馨的相聚一刻。


陳志耀Tommy C.Y.Chan


2014年11月6日 星期四

家事新聞:教出最快樂孩子 有秘訣




出快樂的孩子,哪有父母不想?全球最快樂兒童,得分最高是荷蘭,秘訣在大人願放手,讓孩子在生活中有得揀。說得容易,但對子女由細管到大的直升機父母,要做到便有難度。

大人願放手 孩子生活有得揀

孩子應該快快樂樂的成長,沒有人會對此有異議,但近年看着香港的孩子變成「大忙人」,與父母長輩當年同年齡相比,他們懂得更多、享受更多,但快樂的時間呢?今年嶺南大學的兒童快樂指數調查顯示,兒童的快樂指數隨年齡增長而下降,學習壓力大、空閒時間少等都是影響其快樂的重要因素。

教出樣樣要叻的孩子,是不少父母的人生目標,有沒有想過,不如教出一個最快樂的孩子?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去年發表報告,以兒童貧窮率、肥胖率、教育普及率等數據,評比29個先進國家的兒童快樂排名,首五名全部來自歐洲,其中荷蘭的小朋友,被譽為全球最快樂。

當評估全球學生學習能力權威的指標PISA,公布名列前茅的是芬蘭,全球專家一窩鋒研究當地成功的秘訣,但同樣是全球第一,則大家又有否興趣知道教出最快樂小孩,關鍵是甚麼?

台灣《遠見雜誌》本月號的報道,便綜合荷蘭孩子的快樂模式,文章指,曾經在當地一所中學,問全班近30名孩子是否快樂,結果只得兩人沒有舉手,其他都爭着說有趣的事。

其實,孩子的世界很簡單,不是在家,就是在學校,快樂不快樂,亦離不開這兩個地方。

不公布成績排名 學習壓力小

該報道指荷蘭的孩子在學校快樂,因為學習壓力小,初入小學幾乎都是玩,中、高年班才開始有些功課,學校不公布學生成績排名,以免比較。相對於中國傳統望子成龍心態,西方少來這一套,當地的父母也不着重孩子一定要上最好的學校,少見有虎爸或虎媽。一名中文老師分享,荷蘭父母認為,催谷孩子太急,摔下來可能更傷。

教育是為了讓孩子成為快樂的人,所以當年無論是在學校或家庭,也認為教養的手段和方法也應以快樂為重,孩子會爭著說自己快樂,這些笑臉,可不是鬥高分數或再多興趣班可換得來的。

固然,各地的教育制度及文化不同,硬要比較或許也不公道,但期望孩子快樂成長,應該人同此心。但若換了在香港,也問問孩子快樂嗎?答案如何,不用多說吧?本港孩子是如何成長的?愈來愈令人看得心痛,學習壓力愈來愈大、空閒玩樂的時間減少,快樂愈來愈少,又有何出奇?

讓孩子快樂的方法,沒有全球通用的方程式,教育制度,也不是人人有很多選擇。不過,《遠見雜誌》引述荷蘭一位專門研究快樂的學者Rutt Veehoven,提出其中一點父母可以做到的,就是讓孩子有更多選擇的自由。

參加甚麼課外活動、與甚麼同學玩,升學讀甚麼學校,荷蘭的父母,很少強迫孩子做不鍾意的事,鼓勵他們做喜歡的事、看書也可看自己喜歡的書。

所謂讓孩子快樂的秘訣,聽來也不是甚麼特別事情,但這正正可能對於香港的孩子,愈來愈陌生。

港孩日常生活 多由父母決定

香港的父母都是緊張大師,對於孩子的日常生活幾乎包辦所有話事權,事無大小,由細到大,甚至到大學升學,也是父母的決定。怪獸家長,又或直升機家長也好,心態上是為孩子好,惟恐不自小催谷,就會輸掉人生,但最終卻只落得成為虎媽虎爸,也苦了孩子。

美國學者Jim Taylor便曾撰文指,讓孩子自主決定重要,不止學習下決定的技巧,且作出好的決定後,也讓他們得到滿足感與成功感。

本港今年亦有調查訪問逾千名小四至中三學童的調查,有逾四成對父母擅自為其做決定感到反感。

父母望子成龍,誰不想自己的孩子跑贏?在香港,面對教育競賽的氛圍下,父母愈來愈難當,如何教出快樂的孩子,或許確實是大難題。



博師奶有話兒:


要教出快樂孩子,可能是父母自己先明白了快樂的意思,自己先快樂起來吧﹗可是在生活逼人,教育競爭劇烈的環境下,壓力之大,快樂?談可容易﹗

然而,快樂對孩子重要的話,我們做家長的,便不能靠其他東西幫助。自己為孩子製造快樂最實際,說到底,盡量平衡生活。學業重要,玩樂都重要;練琴重要,休息獨處的空間都重要;關心學習進度重要,關懷孩子心靈成長都重要;孩子品德重要,父母的榜樣都重要;工作重要,孩子都重要……

做父母的,其實很關心孩子,可惜太忙了,連休息的空間都少之又少。實在點說,莫說孩子需要父母的時間,給予關心和愛惜,父母也需要孩子的抱抱親親打氣。為何不給大家機會呢?何不用些少時間製造機會呢?由細做起,必定窩心。大家齊齊努力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