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及相片版權屬:「環球天道傳基協會」)
https://goodnewshk.wordpress.com/
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parentbloghk/




2017年3月23日 星期四

專家教細路:遊戲治療──揭示家庭關係




     著小朋友尋求遊戲治的家長們,大部都感到徬徨和無助。他們總是帶著很多問號不明白為甚麼小朋友的情緒那樣波動便大哭大、發脾氣、摔東西又或是出現一些行為問題包括、駁斥、和兄弟姊爭執、動手打人又或者出現社交上的障礙例如只是獨個兒玩,在別人面前顯得害羞和退縮。不論如何,家長們都期待遊戲治療能改變孩子情緒或行為上的問題;然而希望大家能察覺,這個期望是把問題的焦點集中在孩子身上,把改變的可能性建築在治療上,忘卻了家庭關係的重要。

     遊戲治療確實能有效地幫助孩子辨識自己的情緒,並經歷如何用合適的行為表達自己的期望、情感,與別人和諧相處。遊戲治療主要以兒童為主導的模式進行治療師會很細心觀察每一個表情每一句說話每一個動作,並嘗試以適當的言語把小朋友當下的行動和感受描述出來。作用是把小朋友內在的感受、價值觀及渴求從他們不覺察的狀態帶到眼前更重要是讓小朋友感受到他們被看見、被聽見和被觸動但是,不論遊戲治療師如何有效地連接到小朋友內在的感受、他們的情緒,治療的效用始終局限因為他們回到日常生活中,若得不到恰當的承托,情緒行為的問題還是會再出現。

欣蕎現時六歲家長形容她懶散沒有自信。欣蕎進到遊戲治療室,看到琳瑯滿目的玩具,顯露出充滿讚的神色,嘴邊更掛著笑意。她站在玩具架前徘了很久,時間五分鐘十分鐘過去了,她還是選不到一件玩具。治療師沒有催促她,只是心裡帶著疑問麼神情那樣踴,行動卻那麼猶疑治療師描述她的行動:我看到你微微笑,望食物,用手指輕輕摸士多啤梨,又摸Pizza。」如此,時間又過去了十分鐘。欣蕎突然拿著一小狗,反地摸著她突然望向治療師彿想得到治師的允許。治療師不急不緩地回應:我看到你拿著這隻小狗很久,好像很喜歡她顯露出更燦爛的笑容,靦腆地把小狗放在沙盤中她再去拿其他玩具動物,每次都望向治療師,治療師每次也用支持的目光,肯定的語氣描述她的選擇。重複數次她再沒有望向治療師,自如地把喜歡的小動物放在沙盤上玩。她好像不需要得到別人的同意,也可以自己做決定。

及後,治療師把這觀察與家長分享,家長的回應是欣蕎在家中正正是做麼都慢吞吞,催促她多了,她會草草完成;讓她自己做,又經常做錯。深入探討後,發現家長對欣蕎的期望很高,每件事都要做得對做得精準,速度要快。每當欣蕎達不到家長的期望,都換來指責。這樣,任何新嘗試對她來說只是冒險,漸漸她學會了少做少錯不做不錯。久而久之更給人一種慵懶和退縮的感覺。

        欣蕎的情形只是舉隅一則,通過遊戲治療,揭示了很多家庭關係問題。有些孩子,由於父母們經常把他們與兄弟姊妹比較,顯得自卑或充滿著憤怒。有些孩子,因為爸爸經常在生活中缺席,他們特別依戀媽媽,很害怕與媽媽分離;若加上爸爸媽媽的溝通有障礙,例如吵架、互相指罵、冷戰等,孩子會顯得更不安,總會經常憂憂愁愁,喜歡躲起來。有些孩子主要由外照顧,甚少與父母有見面的機會。爸爸媽媽為了補償,會不斷買新的玩具給他們;這些孩子缺乏經歷愛和關懷,沒有互動性質陪伴的經驗,減低了他們與人相交的意願顯得自我和專橫。一些孩子,爸爸媽媽不懂在生活上定界線,沒有穩定常規要堅持的事情上不堅持,結果讓孩子無所適從,衍生許多反叛的行為去試探大人的底線。

        上述所提及的情況並非必定是因和果的關係,只是一些較為普遍的情況。理想的遊戲治療,應該能幫助孩子把在遊戲室內經歷的穩定帶回家裡或其他場合這部分需要家長願意配合的。以欣蕎的情形為例,治療師和家長的討論並非以一問一答的方式進行而是家長也有機會進到遊戲室內觀察治療師如何描述孩子的行動和表現出來的情緒家長更會被邀請參與在孩子的遊戲中,並被治療師邀請遊戲的過程給予回饋。治師相信孩子可以經歷被接納和被重視,家長同樣可以。當家長嘗試用小朋友的角度看他們的需要時,家長會嶄新發現小朋友的渴求很簡單他們需要一安全的互動關係並在其中享受被理解、被重視和被愛。


陳小碧
遊戲治療師/個人及家庭治療師


轉載自:家庭‧家情網頁 



2017年3月17日 星期五

博師奶:「寶貝」珍惜生命!


中一那年,全班同學收到中文老師送贈的書簽,書簽沒有特別花巧的設計圖案,但它很特別,特別在老師對同學們的稱呼。

XX寶貝:」記得她親手寫上每一位同學的名字,名字後加上了「寶貝」兩個字。全班30多位同學,每人各有特點:優異的、頑劣的、聰明的、反應慢的、表現平平的……全部都被她稱為「寶貝」。

收到書簽的時候,全班很安靜,望著手上的書簽。老師微笑說:「這是老師送給你們少少的禮物,你們要記住自己是寶貴的……」當年懵懂的「中一生」,記得老師的愛!

*有人把自己當「寶貝」,怎會不愛惜自己的生命?

*有人告訴自己「你是寶貴的,被珍惜的!」怎能看輕自己的存在價值?

*有人告訴自己「一時失敗、失意不要緊,相信你總會做好!」被相信,哪會一蹶不振?

假如給孩子愛的鼓勵的人,不單只有老師,父母也抓緊機會表達,影響力必定更大、更深遠。孩子需要聽見父母說:「你是我的寶貝!」(你是重要的人)孩子窩心了,快樂了,自小便建立起自信、自尊,確立自我價值,定能愛惜自己。

「肉麻」的說話不用多說,但信息一定要傳達到孩子心靈裡──「你是重要的,爸爸媽媽愛你!」


博師奶


心靈共舞:「我喜歡聽你說……」



「我喜歡聽你說……

讚美的說話,誰也愛聽;美麗的諾言,誰也會說。

從小時候開始,我便經常活在讚美當中,耳邊總是經常聽到讚美的說話,包括長輩的讚美、老師的嘉許、朋友們的稱讚……但我最喜歡的卻是爸爸對我說:「寶貝,我回來了!」

我記得我幼時直到現在,每當爸爸踏進家門的一刻,他也總會第一句便說:「寶貝,我回來了!」然後他便會跟我來一個擁抱。這本來是一件平凡的事、一句平常的說話,但對我來說,這句話好比「楊枝甘露」。

每當我聽到這句說話,我總是不亦樂乎,甚至外婆也會經常因為這句說話而取笑我和爸爸十分幼稚,但我也不會把它當作一回事,因為我就是喜歡聽爸爸對我說:「寶貝,我回來了!」

可是,爸爸您可知道麼?近年來,您經常早出晚歸,所以現在能聽到這句話的機會已經不像以往那麼多了。我也知道您經常辛苦地在外間長時間工作,目的是為了令我和媽媽生活可以過得好一點,但是我真的渴望您能夠像以往一樣,能夠每天都對我說:「寶貝,我回來了!」

即使您在我已經熟睡的深夜時分才回家,我也希望您可以在我的枕邊說一句:「寶貝,我回來了!」因為……我就是喜歡聽您說這一句美妙的說話。

小六學生
「我喜歡聽你說……」全港小學徵文比參賽文章


2017年3月8日 星期三

專家教細路:如何幫助青少年子女成長?


近我被邀請負責一個關於中年人心理狀態的講座,在發問的環節,很多問題卻環繞在「怎樣和青少年子女溝通」。從中看到很多父母對幫助青少年子女成長感到困難。

青少年進入新階段

Erickson是近代的心理學家,他創立了「心理社會發展理論」(Psychosocial Development Theory),他把人生分成八個階段,每一個階段都有「危」和「機」兩個極端,各自又有明顯的特徵。在青少年時期的危機特徵是「自我」與「混亂」,所以他們都在尋找「自我」,亦處於十分「混亂」的狀態。他們很想表現自己,但卻不清楚了解自己。但很多時,父母仍然用指導和教訓的溝通模式,實在並不配合這階段。縱然父母的教導很正確,但這時期的青少年為了尋找自我,會傾向不跟隨父母指導。父母因為擁有豐富人生經驗及對子女有良好意願,所以會盡力提供最好的選擇給子女。結果子女因為不想跟隨,會傾向作出相反或不理想的選擇,導致處處踫壁。父母覺得子女反叛,子女又會覺得父母操控,以至關係惡劣。

先要建立良好關係

若要幫助青少年成長,首先要建立良好關係。但如何建立良好關係呢?單憑良好意願並不足夠,要願意付出時間,對子女的分享有興趣聆聽,在過程中要投入。這些要求表面上很簡單,但實際上很多父母都做不到。

良好的溝通模式

有良好的關係,也要配合良好的溝通模式。進入青少年階段,父母要放棄指導和教訓的溝通模式,取而代之,應多說肯定的讚賞說話,多作充滿關心的提問。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父母傾向指出子女要改善的地方,但缺乏肯定和讚賞。因此,青少年子女並不享受與父母溝通的過程。

雖然知道要多說肯定和讚賞的說話,但若子女偏偏要作不理想的選擇,如何是好?

當遇上子女要作錯誤選擇的時候,父母可以關心的態度問他:「假設有不理想的情況,你會如何處理呢?」如此提問,可避免指導和教訓,又可讓青少年子女思考,在過程中建立自信及解難能力。

進入青少年子女的世界

回想我的女兒在青少年時期,我曾努力看她喜愛的書本,也看她喜愛看的電影。平心而論,女兒在青少年時期喜歡看的書本和電影,並不是我喜歡的。若不是為了明白她的想法及和她溝通,我並不會花這些時間。但看了後,果然能和她拉近距離,亦能增進溝通,能很自然和舒適地和她建立關係。

對子女反應有不同詮釋

回想我的兒子在青少年時期,他很多時拒絕和我傾談,而且態度不好。當時我感到不受尊重,心中覺得憤怒和不滿,我的面色自然也不好看。兒子見我態度不好,便更加拒絕和我傾談溝通,形成惡性循環。後來我了解到他正處於尋找自我的階段,並不是對我不尊重。由於我對他的反應有了不同的詮釋,當他再次拒絕傾談時,我內心的怒氣竟然消失,神態亦變得寬容。兒子見我的態度轉好,便消減了拒絕的心態,形成良性循環。

建構良性互動

現時我有不同取態,當子女和我分享之時,我會放下手上工作,以好奇及有興趣的態度專注聆聽細節。在過程中,接納他們的感受,以關心的態度提問,讓他們思考及建立解難能力;並在適當時候,予以肯定和讚賞。由於建構了良性互動,現時和他們傾談,已成為很愉快的過程。在不經意的情況下,已能幫助他們持續健康成長。

總結

當子女進入青少年階段,父母需改變溝通模式。當子女能正確判斷事物的時候,要作出肯定和讚賞。若子女判斷不理想,要以關心的提問作出引導,讓子女擁有自己的決定,亦藉此提升子女的解難能力。

在建立關係方面,父母要願意付出時間,以好奇及投入的態度,細心聆聽子女的分享;還要「先情後理」,先接納子女的感受,然後才表達事理。

若父母能學習子女喜愛的事物,進入他們的世界,會更了解他們的想法。子女亦會感受到父母的誠意,這能有效地降低他們的防衛機制,幫助彼此作出深層次的溝通。

當父母明白子女所面對的成長挑戰,會對他們多一份諒解,對他們的反應會產生另一種詮釋,態度亦會隨之而改變。這不但可增強接納能力,大家的心情亦會愉快得多。

除此之外,若父母擁有高尚的價值觀,會贏得子女的尊重。若夫妻恩愛,子女在一個安全及親密的關係中生活,自然會得到健康的成長。


陸振洲

「婚姻及兒童啟導中心」
個人、婚姻及家庭治療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