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及相片版權屬:「環球天道傳基協會」)
https://goodnewshk.wordpress.com/
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parentbloghk/




2015年7月30日 星期四

家事新聞:小手修補玩具 教孩子珍惜勿浪費


博師奶有話兒:

不論小孩子的家境如何,都需要給他們灌輸「珍惜勿浪費的價值觀」。人,不單只對物質能珍惜,對身邊人也要懂得珍而重之。如珍惜並非天生就懂得,便要後天多加栽培。

事實上,不停供給物質,未必能完全滿足孩子生命所需。惟生活在彼此珍惜、有情的環境裡,才能真正有美好愉快的成長。將心比心,人人都想得到別人的珍惜;應要先懂得珍惜別人,明白珍惜的意思吧﹗這是孩子自小便要學起的功課,快樂多一些是了﹗

*******************************

小手修補玩具 教孩子珍惜勿浪費 


商場內一個為兒童而設的玩具維修的工作坊上,小孩子們拿出一些破損的玩具學習如何修理。看見一些常見不過的針、綫和萬能膠便能把破爛處縫合,他們這才發現原來自己的小手也能修補。玩具醫生說玩具記載着孩童的成長記憶,修補能延續回憶,不是新玩具所能夠輕易代替。

眼前這個巨型的巴斯光年布公仔,左面肩膊位破爛了,露出體內的棉花。「玩具醫生」李肇澤(Ambrose)看了看,便拿出縫補衣服的針,穿上白色的綫,把破損了的肩頭部分縫補起來,邊做邊說:「這是簡單不過的縫補方法,很容易。」九歲的戚靖昕看得兩眼發亮,吸引了玩具醫生的注意,立即請她作示範。起初一臉茫然的她,戰戰兢兢地依針步而走,幹起來也有板有眼,不消一會便完成。修補後的巴斯光年,縫補位置明顯,但針步整齊,吸引了四歲的小男孩李思皜,把它擁入懷中說:「好鍾意!」

混合膠黏力強

六歲的戚頌昕,拿着玩具醫生剛才已為她修補妥當的玩具搖搖在把玩。她的搖搖早前跌在地上左右分開了,醫生拿出兩支混合膠,分別擠出一點點來混合,然後塗在搖搖的中軸上,很快便把左右重新黏合。頌昕滿意了,而姊姊靖昕則繼續好奇地看醫生如何把另一種黏合膠,將毛公仔絨布做的小手指黏合。她發現原來有一種強力膠是要等待膠乾了後,才能發揮強力的作用,把絨布黏合。說不會亂買玩具的她,平時家中玩具損壞了都是由爸爸負責修理。當社工的爸爸戚偉雄,注重女兒要抱「不要浪費」的觀念,會主動修補破爛的玩具,連電子玩具也盡力拆出來修理。雖然不鼓勵朋友送玩具給女兒,但他承認這一代孩子物質豐富,女兒買得最多的是衣服,所以,「她們不知道校服裙腳是可以『放長』的。」他認為不容易灌輸珍惜的觀念,於是主動修補家中物品,以行動告訴孩子們,破爛了不一定就要扔掉的道理,要珍惜擁有的東西。

不輕易扔東西

當公務員的李先生也同意,現今孩子的物質豐富,要灌輸珍惜、不輕易扔東西的習慣不容易,他認為父母要做榜樣,「自己的衣服和袋破損了便用針綫修補,先做好榜樣。」兒子李思皜最愛玩具車,會坐在車上行走,像個「破壞王」,但這樣投入玩樂也不算壞,父母惟有說,「撞爛了的車要繼續玩。」從另一角度灌輸「不要浪費」的道理。

定格童年美好軼事

從事修補玩具工作達16年的「玩具醫生」Ambrose經常說:「修補是很簡單的事,人人都可以做得到。」但修補的最高境界,是要把縫口部分掩蓋,不要讓別人看到。他以針綫修補毛公仔,更說有毛的公仔較容易把綫位收藏起來。近來多在學校指導學生修補玩具的他,說玩具能記載孩子成長的記憶,「他們會記得這個毛公仔腳上的污漬是如何造成的,是他們成長的點滴,每位小朋友總有一兩個記憶深刻的玩具,父母未必知道。」他認為父母要教育孩子修補玩具,能承載童年美好的軼事,「動輒買新玩具,這些記憶很容易消失。」




2015年7月22日 星期三

專家教細路:終於捱完三年




一段電台訪問的錄音變成文字,內容是一位朋友分享她如何由一位會計師轉變為臨床心理學家。從她的聲音已聽到她是如何熱愛自己的工作,她形容每天起床都很期待這十分有意義和富滿足感的工作。你呢?你像她一樣積極起床,還是當你的鬧鐘響到鄰居都醒了,你還在床上?回到公司,第一件事,便是問同事去哪裏吃飯?你的心態是返工等放工?我聽過一個神話故事是這樣的,有位仁兄因為做錯事被懲罰,每天要把一塊很大的圓形石頭推到一座高山上,石頭每天被他花盡氣力推至頂峰時,就會被地心吸力吸到山下,每天如是。沒錯。要你每天做一些你「認為」極無聊、極無價值的事情,必定很難提得起勁,對嗎?若果,我同你講「你現在做的工作是很意義的」、「是推動香港經濟」,你會積極一點嗎?或說「你現在的工作是為了助你累積經驗,將來找到更好的工作」,你可能立刻反駁:「呂SIR,你可知道我現在做的工作幾無意義?關我將來咩事!?」


「終於捱完三年」這句話過去幾年我聽了過百次,說話的主人翁便是廣大的文憑試考生,我們不能否認有為數不少的學生覺得自己在學校是「捱時間」。當年我像很多學生一樣,一開學便會拿出校曆表,倒數還有多久才放假呢?(我父親以前坐牢時,都說我像他一樣在倒數放出來的日子)為何有學生覺得「返學」如「坐牢」?我由完全不喜歡讀書的學生到成為教師,終發現原來學生不喜歡讀書,應離不開四個原因。先談第一個原因,就是他們覺得所讀的科目「無聊」或「無用」。


我到過很多學校分享講座,問了超過五千位學生,你估學生認為最難賦予意義是那一學科呢?(任教這科的老師,請別激動,我只是如實報導)是 ── 數學科。我第一次會考0分時,我沒有考數學科,到第二次會考獲取19分,我都沒有考數學科。因為我從小就不能把對邊和鄰邊或X與Y方程式與我的生活扯上任何關係。你或許批評我低層次,這些數學理論背後都不知藴藏多少高深的道理,但你們又期望初中學生有幾高層次去理解呢?


所以,當我有機會到一些第三組別中學推動學習數學時,我用了另一方法刺激學生的學習動機;就是透過教導「儲蓄」和「基金運作」等方法。因為他們很快便出來社會工作,很快便要供強積金,很快便要在出糧後培養儲蓄的習慣。結果,興趣班的第二天,我回校上課時,老師連聲多謝我:「呂SIR,太好了,我的學生原本連考試都不帶計數機的,現在竟然放學問我如何計複利息、如何襟計數機等。」我心裏更興奮的是,在那課程完結後,竟然有學生說:「原來數學咁有用,幾時再來開班?」這個課程在往後還連續開了好幾屆呢!原來他們不是不願意讀書,或是不能讀書,只是他們要一些更「合理」(make sense)的理由去讀書而已。


呂宇俊 博士 

基督教天恩堂傳道及教育總監


2015年7月16日 星期四

心靈共舞:孩子心情好 學習自然好




情緒好 自然心情好

在談及心情和學習之先,讓我簡單地介紹「情緒」和「心情」的分別。「情緒」是因某人或某事導致的強烈感受,如「喜、怒、哀、驚」是一般常見的情緒;而「心情」受情緒影響,感受不太強烈,但時間較長,可達數小時至數天之久。雖然我們很多時都以「心情」去表達感受,例如:「我現在心情很好!」或「我現在心情不好!」既然心情受情緒影響,有健康及愉快的情緒,自然會有好心情。在以下篇幅,我會集中論述情緒對學習的影響。

情緒重要性 常被忽略

相信在日常生活中,家長很容易察覺到子女的情緒變化,但我們未必將情緒和學習拉上直接關係。家長通常都很重視子女的學業成績,望增強他們的學藝能力,但往往忽略了孩子情緒的重要性。

可促進學習 也可阻礙學習

在學習中需要大量腦力思考,「正面情緒」有確認和肯定的效果,有助在學習中得著愉快的經驗;因此,可提升和促進學習的能力。「負面情緒」(一般包括:焦慮、憂鬱和憤怒)也會消耗大量腦力,顯而易見,因消耗腦力而阻礙學習的能力。縱然「負面情緒」未致於令學習停頓,但其影響是必然的。情緒緊張及情緒低落不單耗損精力,而且因思想消極,會讓孩子在學習中乏力。

擁學習優勢 成績可不佳

過去我曾遇上一個個案,父親擁有高學歷,自小奮發向上,在艱難環境中仍努力不懈,有堅強的意志。其兒子則聰明伶俐,反應靈敏。夫婦倆都很重視兒子學業,他們盡力陪伴教導和提供支援,理應在學習上有很好成績。但奈何夫妻關係不好,加上父親工作壓力沉重,易發脾氣,以致兒子在成長中缺乏安全感,情緒不穩定和欠缺主動學習的動力。他學業成績不佳,成為父母親很大的煩惱,實在十分可惜。由此可見,縱然擁有多方學習優勢,但若受「負面情緒」影響,亦會阻礙學習表現。




資深校長的洞見

記憶中我在女兒小學階段,曾參加學校家長會。當中有家長詢問校長,關於她的子女在校為何不能有好成績?校長的回應是「情緒問題」影響其子女在校的學業成績。他是一位很有經驗的校長,而且其小學是區內名校。他的回應令我印象深刻,亦成為我教導子女的重要原則。我的女兒及兒子都在這所小學就讀和畢業,我沒有催迫他們應付功課和考試,但他們成績優異,相信和他們愉快學習有很大關係。

建立「正面情緒」的建議

但如何幫助子女建立健康的「正面情緒」,我有以下建議:

² 有足夠睡眠:若子女缺乏休息,身體疲倦,自然影響情緒。

² 適量運動:運動有助身體成長,同時在過程中釋放安多芬(endorphin),令人產生愉快感覺。

² 耐心聆聽,予以肯定:現代家長生活忙碌,時間緊迫,是,如果能耐心聆聽子女感受,不單能建立親密關係,還能紓解子女「負面情緒」。在聆聽過程中,對子女正面行為和經驗,予以肯定和欣賞,可強化「正面情緒」及建立子女自尊。

² 接納、同理、安撫:若能在子女感到焦慮、憂鬱或憤怒時,藉著接納、同理和安撫,不單可拉近距離,子女亦會學習到如何釋放壓力及曉得處理情緒。

² 將問題拆細:有時子女遇到重大學習難題,感到挫敗和沮喪,若家長能將難題拆細,由淺入深,逐步解決。子女會學到如何解難,及有助消除「負面情緒」。

² 訂立明確指引:很多時家長會用「否定語言」,向子女表達他們「做得不好」,或是他們「不應該如此」,但缺乏明確指引,以致子女不懂如何才是「做得好」和他們「應該怎樣做」。久而久之,子女會缺乏自信及降低自尊。但家長在訂立明確指引時,需要考慮配合子女的年齡和能力,以免訂立過高標準,反而會打擊子女的自信心。

² 多參加社群活動:在參與社群活動中,子女可學習怎樣與別人相處。從中可結識朋友,學習彼此關顧及建立情感支持網。但家長要小心注意朋輩素質,若子女誤交損友,將會給他們帶來極大傷害。


「夫婦關係」最寶貴最重要

在這些之上,對子女最寶貴,亦是最重要的,是家長的「夫婦關係」。若夫妻恩愛,子女便會在一個安全而親密的環境中成長,身心靈的發展會得著愛的培育,情緒亦會自然變得愉快和健康。不但學習理想,更能讓他們在未來建立幸福和有意義的人生。



陸振洲先生 Vincent Luk
個人、婚姻及家庭治療師
基督教婚姻及家庭治療碩士
香港專業輔導協會會員
資深特許公認會計師

婚姻及兒童啟導中心

http://www.cmcg.org.hk/



2015年7月13日 星期一

Go!親子講座:生命建築師「超世代PaMa」





超世代的父母

許多人稱這時代為超世代, 因為這時代產生了極廣泛的變化。因為科技的進步, 我們的生活在許多方面受惠, 也因此產生了干擾及走進了一條窄巷之中。因為科技的進步, 我們也愈來愈倚賴科技,大家變得更要排除及戰勝生活上的一切不舒服或不方便。例如用藥去抑制痛症、用空調使我們不受天氣變化的影響。室內培植讓我們全年都可以享受到各式蔬果。 黑夜與白晝並不是區分作息的指標。

        在許多含糊的分野之間。 教導當今的兒童變得更艱鉅。因為這時代的孩子更需要有堅強的信念、更清晰的指標、更穩定的情緒和更好的抗逆力。

        超世代的父母就是迎著這樣的挑戰,舊有的、傳統的很重要、創新的、革新同樣重要。歡迎超世代的父母來參加這個講座──讓我告訴你一個鎖在花蕾中的袐密!





2015年7月8日 星期三

婚姻與孩子:「說好的健康、快樂成長呢?」




人背負沉重的生活包袱,不知從何時開始,只相信競爭是生存的唯一方法;就連中、小學生也出現精神困擾。假如童年已經是人生最快樂的階段,那麼,孩子們還有成長的動力嗎?

報章上,偶爾會看見學童輕生的新聞,患上焦慮症、抑鬱症的個案不斷增加。近年更延伸至初小學生,單看數字已令人十分不安。可是,令人不安的數字沒有改變父母「栽培」子女的方法和決心。伴隨著暑假而來的,往往是比上課日子編排得更可怕的學習日程表。在炎炎夏日,以中、英、數、常、普、法、日、音、體、美、藝,加記憶訓練,作為「夏日消暑大餐」。今天的港孩,其實比在冰冷長街光著腳的賣火柴小女孩更可憐。

在我來看,香港的孩子仿佛都患上了「寂寞無助症」,每天被囚在凝結的空間,等待時間緩緩地過。為競爭而學習,為學習來競爭,對身邊的人和事早已沒有半點反應,世界跟他們好像沒有關係。孩子沒有興趣,沒有目標。因為生活沒有選擇,亦沒有出路;就連他們的影子,也是毫無神采的。「開心放暑假」對他們來說,是一種諷刺,也是一種無法實現的想像。

習非成是的父母總愛搬出似是而非的理由,去欺哄孩子;把「快樂假期」如紅蘿蔔架在小兔面前一樣,叫孩子「學住先」。當父母把孩子對你最後的信任都全押在暑期補習班時,他們的沮喪與無助已經是非言語所能夠表達。假若父母還對孩子施以壓力,企圖合理化子女身心靈的痛苦;恐怕孩子還沒有機會經歷父母所描述的快樂,已經選擇終止成長,放棄生存。

為什麼我們要把焦慮、抑鬱注入孩子一直憧憬著的快樂暑假呢?

還記得當初抱著剛出生的孩子時,你對他的承諾嗎?說好的健康、快樂成長呢?

請不要讓你的孩子感到生無可戀﹗

生命來自上帝,祂最清楚我們的需要。有上帝的人生,就有快樂。原因是:「耶和華所賜的福使人富足,並不加上愁煩。」(箴言10章22節)

就在這個暑假,願你和孩子都可以得著主耶穌的救恩,一家平安、喜樂。


三個孩子的爸爸

歐偉民





2015年7月2日 星期四

專家教細路:「媽媽,我有一個大麻煩。」







我的一位好朋友家長Cassie,曾很好地處理孩子在學校打人的事件。她不單能好好控制著情緒去引導孩子,更可以領孩子衷心地承認過錯。原以為此事已大團圓結局,想不到隨即有另一危機待她處理。孩子突然哭著說:“Mami, I’m in big trouble.”(媽媽,我有一個大麻煩。)原來六歲的他害怕要就打人事件見家長。


各位讀者,若你的孩子有這樣的擔心,你會怎樣呢?因為曾是老師的緣故,的確看到和聽聞很多「家長百態」。在這時,必定有些家長這樣「安慰」孩子:「驚咩呀你,驚就唔好打架啦!又要驚,又要打!依家衰啦!要見家長!」「見家長之嘛,見我又唔係見你﹗你驚咩姐?我就話驚姐!」或「唔使驚﹗阿媽係到,阿媽重惡過佢!」說以上的話,對孩子的心情有幫助嗎?還是令他們更驚?

************************
************************

Cassie說了一個故事:「孩子,你知道嗎?媽媽都曾經“in big trouble”,都要見家長;但原來不是如你想像中那麼大件事。」孩子立時瞪大眼睛望著她,十分期待知道媽媽為甚麼而要「見家長」。「媽媽在六歲時,都有打過小朋友。」這話一出,孩子十分驚訝。「吓﹗Mami都有打人﹗他叫甚麼名字?」「他叫WALLACE。」孩子立刻說:「你講笑嗎?」因為他打的那位小朋友就叫做WALLACE。「梗係唔係啦﹗媽咪講笑,她叫MARY。」他大笑起來,心情輕鬆了不少。第二天,她和孩子一起去見老師。老師提及孩子跟其他孩子不同,因他不願和老師說話。她說:「老師,你真係好﹗那麼多學生,你都有留意我的孩子,我亦看到你是十分關心學生的。但我想請教你,因為我真的不明白,為何我的孩子會有這樣的行為呢?」


過了一會兒,老師說:「或許是,當我在課室給予命令時,我發覺他比其他孩子更驚慌?」「老師,你真細心,我的孩子的確很尊重權威,或許是這樣,他覺得你高高在上,故不敢和你說話了。」「OH﹗那我試試改變一下與他的溝通模式。」見完家長後,好友和孩子離開學校時,她拖著他的小手,感到他又卸下一個「心理包袱」。過了幾天,當她接孩子放學時,老師與她分享了一件令她極開心的事情。「現在我和孩子溝通非常好了。」「為甚麼呢?」「因為我轉用另一種模式與他溝通,特別在要求他時,嘗試不要那麼嚴厲地發指令。原來他是很聽話和懂得關心同學的。」「老師,你真好,完全明白每一個孩子有不同特性呢!」


她以「同理心」和「幽默感」舒緩孩子的情緒,跟著,她用了「調解」的模式與孩子一起見老師。這樣,減低了小孩子只在外邊等候的不安。另外,她用極平和的語氣與老師溝通。整段對話中,她從沒有質疑老師的權威,又沒有「指示」老師該怎樣做;她只是引導老師反省。的確高招﹗最後,她的回應是「沒有顧慮孩子在裡面的不安,只知道很想孩子學習如何與『權威』溝通,體會人與人之間在互相尊重下的良好溝通氣氛。這是他一生受用的social and interpersonal skills『處世與人際溝通技巧』。」


呂宇俊 博士 
基督教天恩堂傳道及教育總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