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及相片版權屬:「環球天道傳基協會」)
https://goodnewshk.wordpress.com/
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parentbloghk/




2015年6月4日 星期四

父母專訪:“Read”出動聽的孩子


 

個人的性格、作風不盡同,因此互動起來甚奇妙。父母跟子女的互動更加精彩,往往能令人又哭又笑,火花四起就是了。黎錦莊有兩個女兒,大妹經常哭泣,細妹則偶爾使勁地哭。面對兩姊妹不同個性,黎錦莊上課、看書,學習「read them」。得出來的三大法門:儲滿「愛的錢罌」、不傷氣「做功課妙法」、學「動聽說話」方程式。好有用!



要儲滿「愛的錢罌」

任職小學教師的黎錦莊老師甫開始即表示遲生小孩,生怕孩子拖累自我發展。女兒出生後,確實帶給她衝擊。大妹六歲,細妹三歲。「初時不知道怎樣處理?大妹經常哭,上幼稚園哭足三個月。她怕沒有人帶她上學,又怕沒有人接放學;並非不喜歡上學,卻總要哭。我想我要找方法了解她。」黎老師開始研究九型性格,「教學裡面用單一的方法處理問題,是最有效率的。但認識不同類型性格後,發現單一方法行不通,要用不同角度去認識每一個人。」她發現大妹屬自我完善型、敏感、多憂慮。「她做錯事,為何還鬧情緒?爭持著?原來她很清楚做錯了,心中有怒氣,當再受責備,她的怒火更盛,不認錯。我明白到,原來此時鼓勵她認同自己的能力更好。」「當我read到她的情緒,又了解她的性格,便能理解她的行為,能接納她多點。」

黎老師愛以閱讀了解孩子的需要,《愛之語》一書,給她不少幫助。「每個人都需要愛,而愛的方法分五種:親密時光(大家在一起做些事),身體接觸(拖手、擁抱),服務(為她服務),讚賞以及送禮物。大妹需要親密時光,細妹就要身體接觸。」知道女兒的需要,黎老師「對症下藥」。細妹年紀少,只要媽媽拖著她的小手,已感到平靜;而大妹則需要媽媽多些時間。「放假,一早上街跑步,爸爸陪跑,我拖著細妹殿後。用盡兩小時跟她玩,她會很滿足。滿足了,就好似愛的錢儲滿錢,不需再待在她身邊,她會自行跟細妹玩,我空閒了。哈!」陪女兒玩,爸爸都很用心。「每晚女兒睡前,我們都會和她們玩一小時,我跟她們玩『煮飯仔』玩具、水彩。爸爸比較有創意,玩角色扮演,模仿學校情景,『老師平日說什麼?校工姐姐說什麼?』大妹會一一表達出來,我們便了解她的學校生活。」教學工作繁忙,黎老師每晚七時下班,但總要趕及在女兒們九時睡覺前,愉快地聚一聚。

 不傷氣「做功課妙法」

黎老師晚間與女兒一起的時間,就只有那麼一個小時,用來玩,功課便要讓路。不過,她認為只要用對了方法,功課可以放手給女兒負責,亦不傷和氣。「大妹會在學校做功課。有些方法可以避免在功課上爭執,叫她拿出功課來一齊鑑賞,不用擦的。『你覺得哪個字寫得好呢?我就喜歡這個,你怎樣寫的?』讚一個字就夠,她寫給我看,即是已學到。見到寫歪了的字,笑笑:『嘩!這個字打風啊!幾號風球?』老師會講『字與字之間留一條路給人行』,我又話『噢!這裡好逼,這個肥仔;那個又很瘦……』笑完一會,收起!以她個性,無需強調她的錯處,否則,她會跟我爭持──『撐』。『撐』完之後,什麼都不用做了。如果她識寫又識讀,要讚一讚;要讚得準確,『嘩!識讀啊,做得好。』」在這樣愉快的氣氛下完成溫習,她自己也覺輕鬆。

鬥智又鬥力的教育過程,有些時候家長總會感到茫然,乏力。蘇緋雲博士的著作《兒女教養問題解答集》給黎老師很多提醒──要按真理教導,要為孩子祈禱;她很深刻。「生活中要識分辨意見和真理。她很易哭,處理不到的話,我會直接跟她表達感受和意見。『我覺得很吵耳,不如你哭完再找我。』然後,離開她的範圍。她會走過來,『我哭完啦!』哈哈!」黎老師指出重點,過程中聲線要保持溫柔,「我愈控制不到情緒,局面會愈差。」柔聲提出的意見,大妹容易接受。但有時候要用真理令她信服教導。「拖完地,叫她們不要跑。大妹照樣走,結果跌倒。不責罵她,抱起細問:『很痛吧?我都知你很痛,地濕,走的話會跌,跌會痛。』第二天抱她去事發地點再問:『昨天這裡發生何事?就是你跌倒,很痛。』自此我留意到她,如不是因一時之氣,她會聽話。講真理的意思是,真會發生的事。有些可能會發生的,就講可能,她會信服。」「有次爸爸幫大妹修理陀螺,爸爸表示可能需時兩天,她說:『我過兩天才玩吧!』」

 「動聽說話」方程式

黎老師讀過「天道傳基協會」出版的《說話的力量》,認為說話對孩子的成長確實影響重大。「從學生家長的話提醒自己『小心說話』,很多comments來自比較,『太慢!』因家長要快。」她說起一個經歷:「大妹兩歲多時,她硬要我買東西,我隨口說『你很頑皮!我不買。』她聽後,頓足,不走。我憶起教學時不說學生頑皮,會說:『你讓我覺得你……』定過神來,便跟她說:『你讓我覺得你很頑皮!』她停止頓足,肯跟我走。這是我重大發現!『你很頑皮!』便已刺激她。」另一面,父母的說話也是排解紛爭的關鍵,當倆女兒爭奪玩具時,就看媽媽怎樣說了。「大妹問『何解次次都要我讓細?』我答『因為你明白事理啊!你跟細妹搶,不開心又不可以一齊玩,你覺得做到你要的效果嗎?』」除去姊妹間的妒忌心態,也是透過動聽的話。「在家姐面前說好話,『家姐,你看!妹妹見到你就笑了。』『家姐,你講完話後,妹妹就不哭了。』『妹妹很喜歡跟你玩呢!』當然要夾準時機啦!」

黎老師用心維繫家人關係,喜愛多相聚,她沒給女兒安排課外學習。「我不反對,但我afford不起時間接送她們周圍去,會阻擾我們的生活。」她是視藝科主任,大可以私人授課。「我只是給她們顏色筆和紙,畫到很多東西,足夠她們創作、抒發。學校有親子創作,讓她們用剪刀,手肌運動亦足夠。」流感停課時,讓大妹打發時間才報音樂學校學彈鋼琴,一彈愛上了,任她發展。「順其自然。女兒是神給我的,我是管家,我的責任是讓她們發揮本有的潛能。」而課外補習,她觀察到一個現象:「舉例課外學了A至Z,上堂又教;孩子覺沉悶,難留心聽課。孩子最重要不是知識,而是學習態度,影響深遠。有學生在外有補習,以為自己好叻,上堂不聽書,快快收起工作紙回家做;其實會影響學習。」黎老師不反對補習,但認為配合到課堂最好。「太多出外補習/學習,親子時間相對少,總會損失些東西。」(miu)


溫馨重溫:初次刊登 2011年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