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及相片版權屬:「環球天道傳基協會」)
https://goodnewshk.wordpress.com/
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parentbloghk/




2015年6月11日 星期四

心靈共舞:「我無用,甚麼都做不好﹗」



沒有遇見到一些孩子,他們時常掛在嘴邊說:「我甚麼都辦不妥,做不好﹗」他們自我形象偏低,時常覺得自己無用,而且做事很多時半途而廢,缺乏毅力。有時看見他似乎想發力改進,怎料過了不久,又再埋首在他的電腦遊戲中,活在自己的世界裡,自認是失敗者。究竟這些孩子是天生的失敗兒,還是甚麼原因令他們變成這樣子?


MOA與LH的分別


原來小學階段孩子便會發展出2種不同的自我意識,分別是Mastery-Oriented Attribution (現簡稱MOA,筆者譯可掌控的歸因)Learned Helplessness(現簡稱LH,筆者譯學習而來的無助感)(註)。發展出MOA的孩子往往擁有高自尊又有良好的學業成績和動機,他們對自己的成功歸因於他們的能力。他們認為能力是可以透過努力而加強的,事情是可以藉著努力而完成,因而面對挑戰,他們會努力不懈地迎難而上。相反,當面對失敗時,這些MOA孩子會知道可能是自己做得不夠好,只要加把勁,他們是可以扭轉及控制失敗的情況。因此,無論成功或失敗,他們仍可以堅毅、刻苦地面對及繼續努力學習。


相反那些發展出Learned Helplessness(LH)的孩子會認定自己的失敗是因為他們能力差。當他們嘗到成功,他們卻不覺得是因為自己有能力。LH的孩子認為他們成功的原因是外在因素,例如比賽勝利,是因為他們好運;考試取得好成績,是因為考試卷容易。他們感到無論自己怎樣努力,也不可改變他們的學習表現。當這些孩子遇上難題,他們會覺得無能為力,感到焦慮。就如著名心理學家Erik Erikson(愛利克·埃里克森)提到,人自覺自卑、無用(Inferiority),是小學階段(6-11)發展而成。童年時不斷對自己負面的評價,令這些LH的孩子形成無助感,他們相信就算他們怎樣努力也改變不了自己的能力,所以當面對挑戰難關,他們是會充滿焦慮感及負面想法,「我無用,甚麼都做不好!」這些想法令他們選擇不嘗試便放棄。面對生活種種失敗挫折,唯有逃避困難,埋首在他的電腦遊戲中,活在自己的世界裡,這讓他們可以暫時忘掉生活上各種的不愉快。


真是「不行的」「算了吧」?


或許你會問孩子是怎樣發展出Mastery-Oriented AttributionLearned Helplessness 這兩種不同的自我意識呢原來家長對管教孩子的信念和方法是很重要的一環直接影響著孩子自我意識的發展。如果家長對孩子有過份偏高的要求,並且相信自己的孩子沒有過人之處,因而孩子需要比其他人勤力才能成功的話,這些家長面對孩子失敗時,便可能會跟孩子說:「都說你不行的﹗」或是「做不到便算了吧﹗」這類負面挫敗的說話,令孩子產生無能為力感,日後面對困難時,「不行的﹗算了吧﹗」的自我挫敗信念,可能會不由自主地在孩子的腦海中迴響,叫他們不嘗試便選擇放棄,因而造成他們將來更多的失敗。相反,如果當孩子成功時,家長可能會稱讚他:「你真是聰明﹗」(並不是稱讚他勤力)。其實聰明與否,是孩子自己不能控制的;但是勤力與否,卻是孩子可以決定的。醒目聰明這些籠統的讚美,不單不能推動孩子為自己的成功而付出努力,反而導致孩子們相信成功不是與自己的努力掛鉤,而是一些他們能力控制以外的因素影響著,這亦是無能為力感的一個成因。


其實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充滿挑戰和障礙,尤其是在小學階段,家長的角色對孩子的成長發展是十分重要。就像在運動場上,跑手在比賽中途跌下的一刻,如他只聽到家長說:「都說你不行的﹗」或「做不到便算了吧﹗」會令到孩子乏力去完成比賽。相反,如果家長在此時此刻跟孩子說:「乖仔,只要你肯努力堅持下去,你一定可以完成﹗」這正正是孩子需要的動力,去完成他人生的賽事啊﹗


註:mastery-oriented attribution / learned helplessness的自我意識發展理論 參考自Laura E. Berk,  “ Development through the lifespan”(Pearson Education, Inc., 2007)



鮑周瑞珠女士Belinda Chow
個人及婚姻治療師
基督教婚姻及家庭治療碩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