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及相片版權屬:「環球天道傳基協會」)
https://goodnewshk.wordpress.com/
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parentbloghk/




2014年6月12日 星期四

家事新聞:孩子懂得問 高分不低能


【經濟日報專訊】國際學童能力評估前列國家,教出高分孩子,但長大後是否也跑贏?反而分數排名從不標青的以色列,近年被看好其教育方式將是終極勝利。以國的孩子不追求分數,拼命學甚麼?

全球競逐培養人才,哪國的教育制度最好?大家愛看排名。上月經濟學人智庫公布全球教育系統排名,依據40個地區的學生國際成績等比較,本港排第4,以色列排第17位。至於作為評估各地15歲學生學習能力權威指標的學生能力國際評估計劃(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簡稱PISA),名列前茅的多是芬蘭、南韓或新加坡等。

以色列重發問 創業率冠全球

事實上,以色列向來在這類排名榜中不起眼,2012年的PISA排名,以色列的學童在全球65個地區中,閱讀排第34名,數學及科學更僅排第41名。

不過,台灣《遠見雜誌》最近有詳盡報道形容,以色列有不一樣的教育。報道指該國在20年內誕生了10位諾貝爾獎得主,人均創業是世界第一,反映其教育方式在培養人才方面並不輸蝕。

其實,放下對分數的迷思,創新及創意思維更被看好是未來新一代立足新經濟的最重要本錢。

據該報道指,以色列孩子在18歲以前,所接受的教育內容自由,通常在國際競賽都沒有拿到好成績,但卻可啟發孩子的好奇心。

以色列教育着重於讓孩子學發問,小孩從小愛問「為甚麼」,也會挑戰權威,當地文化認為只有笨蛋才會沒有意見。

報道指,以色列小孩放學回家,母親第一句不是問「你今天學到甚麼?」,而是「你今天在學校,問了老師甚麼問題?」老師不會直接告知答案,鼓勵小孩問了之後,自己思考答案,報道指此乃是創新的基礎,難怪以色列新一代都勇於創新,現時平均每1,800人就有一家新創公司。報道更指,以色列的孩子雖然在起步綫上看來跑得較慢,但卻看好他們才會令孩子贏在終點。

其實,所謂學問,就是學會去問。發問對於學習知識的重要性不難理解。有學者曾表示,學校除了培養學生答題能力外,也要努力引導他們發展提問能力,否則就如「飯煮半熟」、「酒裝半瓶」,未能發揮整體學習效果。


「有耳無嘴」 亞洲學生通病


不愛發問向來是亞洲學生的通病,例如在台灣,學生懶於發問現象普遍,學生被形容「有耳無嘴」。去年當地有調查指,僅28%大學生願意在課堂上與老師互動,學生不發問,原因包括怕問到蠢問題,又有人指是中小學已養成的習慣。

前暨南大學校長李家同指,學生不愛發問是台灣的大問題。去年他也曾撰文指,社會文化不鼓勵發問,大人常叫小孩不可插嘴,又覺得發問是向大人挑戰,孩子不發問,往往似懂非懂地把所學東西背起來,在考試中拿到高分,但卻根本搞不懂基本學問。

此現象在本港何嘗不是?教育制度下固然只着重「填鴨」,無論小學生或中學生,課堂上主動舉手發問有多少?取得高分或許無難度,但若要主動發問,則人人搖頭不作聲,即使長大後也難改。有專欄作家經常被邀到大學演講,曾撰文指,即使設答問環節,但被提示香港大學生被動,別指望有人主動舉手提問或作答。

父母總是望子成龍,催谷多做練習及背書,日夜忙於上補習等,本港的教育制度也與父母一同心態,只集中精力追求「分數」。有否想過,若可以令孩子愛上發問,或許才有助引發其對追求知識及啟發思考的動力。面對未來創意知識型經濟,傳統的學習方式還是否可於其長大後成為優勢?

以色列的孩子,懂得不斷問,被看好將令孩子他們具備更大競爭力,日後可贏在終點,北歐芬蘭的教育制度經常被談論,聽聽另一方以色列的教育方式,或許也會對本港有啟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