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報道)(星島日報報道)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及明愛學校社會工作服務,就「虎媽」及「貓爸」現象訪問逾二千名中學生,顯示父母以中國傳統價值觀管教及關懷度愈高、婚姻關係愈好,對子女心理健康發展愈好;其中母親的管教比父親更嚴厲,父親卻比母親更以中國傳統價值觀來管教子女。負責研究學者分析,結果與父親專注工作、母親扮演主要管教角色有關。
理大及明愛二○一一年以問卷訪問逾二千名十二至十六歲中學生,了解家庭狀況如何影響香港青少年心理發展。研究顯示,青少年心理健康良好,家長關懷度愈高、愈少使用嚴厲管教方式,子女的生活滿意度、成長正面發展愈高,並愈自覺能完成目標和成功。
研究又發現,本港母親的管教嚴厲程度比父親高,包括行為規範及心理控制。家長愈通過心理控制,如羞辱、威脅或過度保護來控制子女服從,子女的心理發展愈差。但父母對子女的行為愈規範,如掌握子女日常生活、清晰指引歸家時間,以及愈以中國傳統價值觀管教,如要求尊敬長輩、有嚴格紀律及高期望,對子女的心理發展愈好,其中青少年覺得父親比母親更多用中國傳統價值觀來管教。
理大應用社會科學系講師霍鴻桀分析,父與母管教方式有別,與傳統夫婦分工有關。他認為本港父親專注工作,即使為雙職母親仍於家庭扮演主要管教角色,亦因而承受太大壓力,對子女作較多的心理控制。
該系講座教授石丹理又指,有別西方多着重個人主義觀念,中國傳統價值觀在香港仍是主導,父母以此價值觀管教,有助子女適應學校和社會要求。
調查又顯示,本港青少年覺得父母較少衝突,常有正面互動,如晚飯時傾談輕鬆話題、欣賞和肯定對方,及意見分歧時,不吵鬧和動手打對人;父母婚姻關係愈好,對子女心理健康愈好。而夫妻關係差,父親難有效關懷子女,但母親仍能發揮此功能。
明愛建議父母的管教方法須一致,亦要多了解子女特性和需要,讓他們正面發展;故去年起在所服務的中學籌辦逾百個管教小組活動,至今近七千人參與。其中參加「正向心理學」的家長黃太,通過發掘兒子的長處,協助和鼓勵他發揮潛能,而非只責備他的短處,改善親子關係。梁太則在「性格透視」中,分析自己與女兒的性格不同,調整管教指引,配合女兒的個性。
轉載自: 傳統價值育兒 子女心理愈健康 - 星島日報網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