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及相片版權屬:「環球天道傳基協會」)
https://goodnewshk.wordpress.com/
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parentbloghk/




2017年3月23日 星期四

專家教細路:遊戲治療──揭示家庭關係




     著小朋友尋求遊戲治的家長們,大部都感到徬徨和無助。他們總是帶著很多問號不明白為甚麼小朋友的情緒那樣波動便大哭大、發脾氣、摔東西又或是出現一些行為問題包括、駁斥、和兄弟姊爭執、動手打人又或者出現社交上的障礙例如只是獨個兒玩,在別人面前顯得害羞和退縮。不論如何,家長們都期待遊戲治療能改變孩子情緒或行為上的問題;然而希望大家能察覺,這個期望是把問題的焦點集中在孩子身上,把改變的可能性建築在治療上,忘卻了家庭關係的重要。

     遊戲治療確實能有效地幫助孩子辨識自己的情緒,並經歷如何用合適的行為表達自己的期望、情感,與別人和諧相處。遊戲治療主要以兒童為主導的模式進行治療師會很細心觀察每一個表情每一句說話每一個動作,並嘗試以適當的言語把小朋友當下的行動和感受描述出來。作用是把小朋友內在的感受、價值觀及渴求從他們不覺察的狀態帶到眼前更重要是讓小朋友感受到他們被看見、被聽見和被觸動但是,不論遊戲治療師如何有效地連接到小朋友內在的感受、他們的情緒,治療的效用始終局限因為他們回到日常生活中,若得不到恰當的承托,情緒行為的問題還是會再出現。

欣蕎現時六歲家長形容她懶散沒有自信。欣蕎進到遊戲治療室,看到琳瑯滿目的玩具,顯露出充滿讚的神色,嘴邊更掛著笑意。她站在玩具架前徘了很久,時間五分鐘十分鐘過去了,她還是選不到一件玩具。治療師沒有催促她,只是心裡帶著疑問麼神情那樣踴,行動卻那麼猶疑治療師描述她的行動:我看到你微微笑,望食物,用手指輕輕摸士多啤梨,又摸Pizza。」如此,時間又過去了十分鐘。欣蕎突然拿著一小狗,反地摸著她突然望向治療師彿想得到治師的允許。治療師不急不緩地回應:我看到你拿著這隻小狗很久,好像很喜歡她顯露出更燦爛的笑容,靦腆地把小狗放在沙盤中她再去拿其他玩具動物,每次都望向治療師,治療師每次也用支持的目光,肯定的語氣描述她的選擇。重複數次她再沒有望向治療師,自如地把喜歡的小動物放在沙盤上玩。她好像不需要得到別人的同意,也可以自己做決定。

及後,治療師把這觀察與家長分享,家長的回應是欣蕎在家中正正是做麼都慢吞吞,催促她多了,她會草草完成;讓她自己做,又經常做錯。深入探討後,發現家長對欣蕎的期望很高,每件事都要做得對做得精準,速度要快。每當欣蕎達不到家長的期望,都換來指責。這樣,任何新嘗試對她來說只是冒險,漸漸她學會了少做少錯不做不錯。久而久之更給人一種慵懶和退縮的感覺。

        欣蕎的情形只是舉隅一則,通過遊戲治療,揭示了很多家庭關係問題。有些孩子,由於父母們經常把他們與兄弟姊妹比較,顯得自卑或充滿著憤怒。有些孩子,因為爸爸經常在生活中缺席,他們特別依戀媽媽,很害怕與媽媽分離;若加上爸爸媽媽的溝通有障礙,例如吵架、互相指罵、冷戰等,孩子會顯得更不安,總會經常憂憂愁愁,喜歡躲起來。有些孩子主要由外照顧,甚少與父母有見面的機會。爸爸媽媽為了補償,會不斷買新的玩具給他們;這些孩子缺乏經歷愛和關懷,沒有互動性質陪伴的經驗,減低了他們與人相交的意願顯得自我和專橫。一些孩子,爸爸媽媽不懂在生活上定界線,沒有穩定常規要堅持的事情上不堅持,結果讓孩子無所適從,衍生許多反叛的行為去試探大人的底線。

        上述所提及的情況並非必定是因和果的關係,只是一些較為普遍的情況。理想的遊戲治療,應該能幫助孩子把在遊戲室內經歷的穩定帶回家裡或其他場合這部分需要家長願意配合的。以欣蕎的情形為例,治療師和家長的討論並非以一問一答的方式進行而是家長也有機會進到遊戲室內觀察治療師如何描述孩子的行動和表現出來的情緒家長更會被邀請參與在孩子的遊戲中,並被治療師邀請遊戲的過程給予回饋。治師相信孩子可以經歷被接納和被重視,家長同樣可以。當家長嘗試用小朋友的角度看他們的需要時,家長會嶄新發現小朋友的渴求很簡單他們需要一安全的互動關係並在其中享受被理解、被重視和被愛。


陳小碧
遊戲治療師/個人及家庭治療師


轉載自:家庭‧家情網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