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的新聞,真是不願看。好心酸啊﹗
在網上重溫一些「走漏眼」的新聞,發現有驚喜。日常生活中,的確有些事情需要不時被提醒,再加以調整。
這一單新聞有調查數據,有驗證,有專家意見,很值得跟大家重溫。特別注意這些情況對我們孩子的影響,加加油呢﹗
【經濟日報專訊】書展開鑼,書迷期待,惟如今上網方便及電子產品流行,愛看「芒」與鍾情手上拿本書逐頁揭的人數已此消彼長,但不少研究指閱讀書本更刺激思維,不想腦袋變懶,還是多看書好。
香港書展今日在會展揭幕,每年例必人山人海,今年預計7日展期內可突破100萬人次。書展辦得有聲有色,對推廣閱讀有幫助,但也未必可扭轉愈見低迷的閱讀氣氛。
新地本月初公布一項閱讀調查指港人過去半年平均閱讀1.7本書,每月平均閱讀1.3小時,少於去年的平均看兩本書、閱讀兩小時。本周也有調查公布指中學生每年買書不足3本。
娛樂享不盡 寧要電腦拒閱讀
日常生活離不開上網,人人手上不離手機或電子產品,時間有限,當上社交網站、打機、玩手機已忙個不休,哪來時間看書?
今年3月,英國媒體引述當地的閱讀組織BookTrust的調查指,社會分成兩個陣營,一邊是堅持每周或每日閱讀,佔被訪者近一半,另一邊約45%是喜愛看電視、睇碟及上網也不閱讀。18至30歲的年輕受訪者,有逾5成指若在上網或玩社交網絡與閱讀之間,寧選前者。
愛看「芒」也不看書,並非意料之外。上網方便,一部手機或iPad,已提供玩不盡的娛樂。近年也不乏調查指大人或孩子看電子熒光幕的時間愈來愈長,閱讀看書愈來愈少(見表)。
互聯網找資料 快過書店買書
事實上,即使突然腦海興起對某件事情感興趣,想知道更多,以前或會到書局買書或往圖書館借一本相關的書來閱讀,但如今隨時上網便可找到大量相關資料。
互聯網就如儲存大量資訊的「外在腦袋」,好使好用。惟美國著名資訊科技作家Nicholas Carr曾指出,上網瀏覽資訊令我們習慣快速接收不同資訊片段,反而失去仔細閱讀的能力並提出網絡令人變笨的說法。
此說法或許不是人人認同,但無可否認,平日搭車或在公共地方,還會看到多少人低頭看書?身邊你我,或許每天也花時間用手機上網或玩iPad,但拿一本書來看是多久之前的事?不過,若不想腦袋變懶,其實就不應懶閱讀。
台灣國立中央大學認知與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洪蘭一直提倡,閱讀是培養孩子專注力的好方法,因為當閱讀時,大腦會調節其功能協助理解文字,平時看字愈多,專注力就愈好,她表示,文盲的大腦跟識字者會有所不同,又指閱讀會激發大腦聯想與閱讀內容有關的信息,舉一反三的聯想力及創造力也會提升。
事實上,美國埃默里大學(Emory
University)去年進行研究,安排12名大學生於19天內閱讀一本小說後觀察他們的腦部變化,發現大腦內與語言理解能力相關的神經區域變得活躍,且閱讀數天後仍然持續。
或許有人認為,閱讀並非一定要看傳統書籍,看電子書不也一樣嗎?但美國西徹斯特大學今年4月便曾比較分別閱讀電子書及傳統書本的兩組中學生,研究結果指電子書有大量非文字元素如圖像、網站連結等,學生靠這些元素而非文字來理解內容,以致令他們的閱讀理解能力不如傳統書本組。
「網絡令人變笨」 閱讀助上流
腹有詩書氣自華,多閱讀的好處毋須多說。英國BookTrust今年3月發表的調查指,來自富裕家庭的人,習慣閱讀比例高於低收入家庭,並指閱讀是向上流動的重要途徑之一。姑勿論閱讀是否有助脫貧,知識可以改變命運,多看書始終是好事。
閱讀電子書並無不可,但傳統書本有其價值,父母放多幾本書在家中,耳濡目染,可助孩子自小培養閱讀習慣,閒來隨時拿起書本來讀,讀到精采部分可拿枝筆畫或寫下幾句心得,愛看書的人,一定深諳此樂趣所在。
現代人的生活被電子產品包圍,大人及孩子看「芒」時間愈來愈長。看書或許對不少人來說已變得陌生,但若不想被互聯網「騎劫」所有時間,腦袋變懶變笨,提提你,偶爾拿起一本書來讀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