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及青少年自殺現象與迷思
對於有精神病、性格障礙,成長於惡劣家庭環境,在人際、學業路上跌跌踫踫的年青人,我們未必能給他們鋪一條坦途,但我們能否擦亮我們的眼睛,透視他們的處境,嘗試為他們提供尋死以外的選擇?
認清對自殺的一些誤解與迷思
誤解
|
事實
|
我們無法找出那些真想自殺的人。「若真的要死,就不會告訴你。」
|
意圖自殺的人通常會有先兆和發出警號的。
|
學業壓力是學生自殺的元兇。
|
其實每一樁自殺事件背後的成因是錯綜複雜的,包括:精神健康、情緒、家庭、人際關係、適應等問題,不能單單怪罪學校。
|
企圖自殺的人抱有必死的決心。
|
大部分想自殺的人都很矛盾,在結束生命與找尋出路中徘徊,他也很希望被人理解、聆聽。
|
談論自殺會誘發自殺。
|
不應避諱,要保持冷靜、專注、關懷,讓他感到被重視,願意表達自己的想法。合宜的談論可以令企圖自殺的人感到被明白,能鬆一口氣。
|
提到會自殺的人通常都是想嚇唬、操控他人,可能不是認真的。
|
看似不認真的自殺聲稱,都是值得認真看待。即使認為對方是出於要脅,也不可挑戰他,如「你夠膽就死俾我睇。」
|
企圖自殺者已被交給專業醫生/輔導/社工跟進,抑鬱徵狀已緩和,表示自殺風險會減低。
|
抑鬱病者情緒有改善,弔詭地自殺風險可能因為能量恢復反而增加。當事人需要得到持續關注。要拿走可供自殺的物件,陪伴他,讓他的情緒得到關注。
|
給他一條生路:你能作甚麽?
如何令走到崖邊的孩子們重新振作、重建關係、重尋生命意義?每一個孩子的鄰舍也可以有一點微小而珍貴的付出。小如一句鼓勵的話、一個接納的擁抱……能叫生命轉化。
家庭系統
建立一個安全、充滿關愛和重視溝通的家庭,是對孩子最佳的保護;讓他們能按才發揮所長,而不會視自己為渣滓、垃圾。在他們跌到焦頭爛額,感覺挫敗、不快時,能退到這「避風港」。孩子需要感受被理解,在混亂中體會人間有愛,生命仍有價值。這方面的實踐是需要下很大的決心。
學校系統
學生的精神健康、全人發展和生命教育應得到重視,老師應有足夠的知識和辨識技巧,並介入有自殺風險的同學中,當面對自殺議題/事件不致迴避。同學們當察覺身邊的朋友受精神困擾,感到無助、絕望,甚至有自毀傾向時,要盡快與師長或家人商量如何處理,而不是把秘密收藏。
社會系統
促進公共心理衛生,提倡家庭友善計劃;對弱勢青少年接納,對高危羣組識別與支援,提供社區資源輔助。
傳媒
避免無謂的渲染、煽情和簡化自殺原因的報導, 免得引起模仿效應。正面的資訊有助宣揚生命價值,鼓勵建立解難能力及勇敢地尋求援助。
網民
多關懷、少傷害,不隨便發表或轉發負面資訊,勿肆意批評或揭露私隱,避免在不知不覺間對別人造成傷害,甚至誘發高危者的自殺行為。在網上遇到有心理困擾、有自殺意圖或風險的網友,鼓勵對方尋求輔導或其他社區資源去面對難關。
自殺之後
逝者已矣,事情是否就告一段落?每一宗自殺個案都會深遠地影響他身邊許多人。研究顯示,平均每宗自殺案至少有六至七人的情緒受到極度困擾而需要關注。家長是最受打擊的,失去了孩子,震驚、混亂、哀傷、憤怒、羞愧、內疚、失敗、自責及被懲罰等感覺接踵而至,怕被歧視,甚至失卻了做父母的信心。死者的老師、同學、好友都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創傷壓力,悲傷、焦慮或產生歉疚,因為自以為未能及時阻止悲劇發生。自殺者親友患上抑鬱症或其他情緒障礙,甚至自殺意向都要比其他人高很多倍。在這一段日子,家庭、校園和朋友圈子裡需要額外的支援,讓自殺者親友能好好過度哀傷,情感得到承載,以致能從傷痛中慢慢走出來。避而不談或佯裝沒有事情發生,只會延長哀傷期或令哀悼者的復原變得困難和複雜。
不再等到失去了才去嘆息,每一個年青的生命縱然有多少尖刺、軟弱或瑕疵,都是值得我們珍惜的;勿讓他未到期而夭折,生命本不該如此。
「現在常存的有信、望、愛這三樣,其中最大的是愛。」(聖經哥林多前書13章13節,新譯本)信靠那位賦予人能力的主,衪能賜人盼望去穿越眼看的困境,在試煉中憑著愛尋得出路。
鍾吳麗娟
臨床心理學家
婚姻及兒童啟導中心
轉載自:家庭‧家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