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父母都非常重視子女的健康,又很緊張子女的學業成績。這些都是出於他們背後的良好意願,希望子女長大後能過舒適生活,能有幸福美好的將來。但父母們卻往往忽略了教給子女正確的理財觀念,錯失了培養子女理財能力的時機。
在電視及互聯網上,充斥著大量鼓勵消費及借貸的廣告。我們的子女從小便在這種環境中長大,耳濡目染,消費借貸很容易便會變成他們的生活態度和目標。他們或許能擁有健康的身體和卓越的學業成績,但若過度消費,債台高築,又如何能幸福、快樂呢?
何時開始?
教導子女正確理財觀念,越早越好。有些父母可能會認為子女年紀尚幼,不宜面對金錢問題,只要好好讀書,將來長大了,再教導他們吧!但現實是我們不教導他們,社會上不同的媒體和廣告會不斷教導他們不良的消費和借貸模式。他們心智不成熟,價值觀很容易受影響。
如何教導?
由子女開始懂事之時,父母就需要向他們解釋金錢的重要性及用途;讓他們明白,金錢是需要付出努力換取回來的,並不是按「提款機」便可得到。另外,可從日常生活開始,讓子女有機會參與消費的行為和決定;例如:要乘坐交通工具,可解釋要按不同需要而付出代價。在時間從容之時,可乘坐公共巴士及「港鐵」;若時間緊迫,可選擇乘搭較昂貴的「的士」服務。又例如在購買日用品時,可和子女討論,如何以適當的價錢,購置合適的物品。在這些過程中,不單能灌輸正確的消費觀念,也可拉近距離,促進寶貴的親子關係。
「想要」和「需要」的概念
在消費方面,讓子女分清楚「想要」和「需要」的分別;例如:「想要」去旅行,這個願望很合理,當中可得著享受和歡樂,但這不是必須的。但居住的單位「需要」交房租,這是必須的。若不交房租,便不能繼續居住。所以若資源充裕,可去旅行及交房租,滿足「想要」和「需要」。但若資源不夠,便須放棄旅行,留下金錢交房租。當子女自小分辨出「想要」和「需要」,就能大大提升他們的理財能力。
不同階段有不同模式
在小學階段,父母可多注重教導和鼓勵子女參與一些日常消費行動和決定,但此時不適宜給予他們太多金錢,以防被濫用及被騙。但到了中學階段,便應給予子女較多金錢,讓他們能親身體驗和實踐管理錢財的機會。
個人經驗分享
我的子女自小經歷過我的「理財」教育。當女兒進入中學階段,我從以前小學階段每天給她所需金錢,改為每月給一次。我事前和她商討細節,每次給予的數目多於她每月所需,但我預先表明,在她暑假期間,不會再給予金錢。所以要求她在每月收入之中,撥出一部分為儲蓄,在暑假時使用。我實行這模式後,效果十分理想,我看到她珍惜所擁有的金錢,謹慎地使用。
當幼子踏進中學階段的時候,我也使用同樣模式,效果卻有不同。他在月初會較寬鬆,但到月尾便難應付需要。故此,我建議他把日常支出「入帳」,列出細項。當他列出每月收入及看到細項支出,在使用金錢時便會很有預算,藉此增強了他的理財能力。到後來他在外地作「交流生」,也把日常支出「入帳」。我看到他在使用金錢方面,進退有度,深感安慰!
避免以物質作獎勵
很多時看到家長以金錢或貴重禮物作獎賞,藉此推動子女努力讀書,爭取更高名次。初期效果的確顯著,但隨著時間過去,每次的物質獎賞都需要加添,才能達到預期推動效果。况且這種方式出發點不正確,會令子女傾向追求物質,多於提升知識和個人素質。故此,我建議避免以物質作獎勵,而以「肯定」和「欣賞」作推動力。當有進步之時,建議一家人可到外享用豐富大餐慶祝。這樣,子女不單得到肯定和欣賞,還能增進家人感情,留下更多甜蜜、珍貴的回憶。
培養子女理財觀念,由自己開始
若要培養子女有正確的理財觀念,父母自己必須以身作則。試問若自己也是過度消費,靠借貸度日,如何能讓子女信服,如何能教導他們「應使則使,量入為出」呢?
陸振洲
「婚姻及兒童啟導中心」
個人、婚姻及家庭治療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