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及相片版權屬:「環球天道傳基協會」)
https://goodnewshk.wordpress.com/
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parentbloghk/




2015年12月31日 星期四

博師奶:新年快樂﹗Happy 2016﹗







祝福我的朋友們及你們的家人:

新年喜樂常在,蒙福平安﹗


Happy New Year! 
Wish you all a wonderful and blessed 2016.


Mrs.Blog


2015年12月30日 星期三

博師奶開放式廚房:烤香草三文魚骨腩



材料:

三文魚骨腩───按所需份量
新鮮香草───適量
海鹽───少許
黑椒───少許
Olive Oil───適量
檸檬汁───按喜好

做法:

1) 將三文魚骨腩清洗乾淨、吸乾水,用海鹽、黑椒及新鮮香草醃約15分鐘

2) 在焗盤鋪上錫紙,平均掃上Olive Oil,再鋪上三文魚骨腩

3) 烤焗之前,再灑上香草,少少海鹽及掃上少量Olive Oil在魚塊上

4) 180度焗約15-20分鐘
   (按烤爐火力而定,魚塊變成金黃色,有烤焦香味即可。)

5) 用吸油紙隔油,逐件上碟,完成﹗


貼士:
1. 揀「半肥瘦」三文魚骨腩 (我不選太多脂肪的,怕膩)
2. 烤前放點海鹽和Olive Oil可以鎖住肉汁,又更入味
3. 鍾意海鹽味道,比較香濃,但用普通鹽都一樣得
4. 一般來講,有足夠時間醃魚,已經夠好味,檸檬汁只是我喜歡hehe...

Mommy Dearest貼士:用三文魚頭或鲑魚也可以的,如用鲑魚,搽多点海鹽在皮上,会更香脆,如想改泰式,放香茅和柠檬叶kaffir lime leaves 就可,非常好味!


博師奶:
一係唔煮,煮就俾多啲心機,一向係博師奶嘅宗旨。原則依然是簡單、好味、有益。焗三文魚骨腩,無失手﹗幾個步驟搞掂,Haha~~~!

今次謝謝博師奶老同學指教,又多謝Mommy Dearest靚相。Mommy Dearest 話: "Foods spell love!" 非常同意﹗用心煮,你的心意會由食物告訴家人/朋友們 "我愛你啊/ I care you." 誰都覺溫暖。  

嗚謝圖片: Mommy Dearest's Cradle   http://mommydearestscradle.blogspot.hk/
                  



2015年12月29日 星期二

家事新聞:隔湯渣 剝果皮 奶奶當30歲大伯細路......




隔湯渣 剝果皮 奶奶當30歲大伯細路咁湊  

新抱憂立壞榜樣


【晴報專訊】超齡港孩不時成為話題。有新抱訴說怪獸奶奶寵壞30歲大伯,包括要隔湯渣及剝果皮才肯食,擔心兒子有樣學樣。有社工建議夫婦訓練孩子自理能力要先有共識,再請長輩配合,媳婦忌對奶奶「湊仔」指指點點,否則有損關係。

怪獸家長原來存在已久,有媳婦發帖文,訴說難忍有「王子病」的大伯,形容30歲的大伯仍要飯來張口,衣來伸手。「最眼火爆係如果奶奶唔裝定飯同湯畀佢,佢就唔食。湯要隔渣先飲,水果要去咗皮先食,仲要切埋,碌柚要搣晒肉放入雪櫃先食」。她又指奶奶形同直升機家長,「個仔起身就跟住起,又倒定水拎畀佢飲」。事主擔心兩歲兒子在耳濡目染下,變成另一個「港孩」。

網民建議盡快搬走


帖文引起其他網民的同感,不少人回應帖文,指奶奶亦同樣寵壞姑仔或叔仔。有人說姑仔從不沾手家務,奶奶去旅行前,還要為姑仔準備未來數日的飯盒。亦有人說奶奶入住醫院一星期,叔仔不洗碗不洗衫,弄得碗碟及臭衫堆積如山。另有人建議事主盡快搬走,眼不見為乾淨。

女青家庭健康促進中心督導主任伍偉湛指,曾有準新郎反映媽媽從小照顧入微,「餵飯餵至小六,臨睡會準備一杯暖水」,男生對於做家務毫無概念,更被女友「詐型」,男生也開始擔心婚後難以照顧家庭。「家長過分溺愛,令孩子失去學習自理機會,當他們另組家庭時,才恍然大悟甚麼家務也不懂!」

伍偉湛續說,若新抱擔心奶奶會寵壞兒子,應先跟丈夫商議提升孩子自理能力的計劃,再由丈夫向奶奶表達意願,希望對方配合。「若事前說明要求,相信老人家也不敢太干預。」

批評或損婆媳關係


香港公教婚姻輔導會堅道中心教友婚姻及家庭輔導員楊麗儀指,每個家庭有其獨有家規,「可能奶奶要這樣做,才顯得自己有存在價值;又或是大伯為表尊重媽媽,樂意接受她的照顧。」

楊麗儀提醒,
如新抱評論奶奶寵壞大伯,隨時有損婆媳關係,亦令配偶變成磨心,因此不宜插手。如果憂慮奶奶會用同樣方法溺愛孫兒,她建議這位媳婦與丈夫就如何教育子女先達成共識,再將計劃轉告奶奶,好讓她接受。





 博師奶有話兒:


有些老人家真是會越來越「體貼入微」,幾乎想餵飯,不管是四歲、還是四十歲。無錯,他們就是想證明自己的存在價值。特別是一直在職的父母,退休後,特別想有「貢獻」。他們能夠為孩子做到的事,就是在日常生活中給照顧。「飯來張口,衣來張手。」如見到子女接受自己的「好意」,他們會非常滿足。

如能了解他們多點,明白老人家的心態,再作出一些協調,相信生活和諧多了。文中兩位專家的意見一致,跟老公先商量,取得共識後,再由他作橋樑跟老人家表達。

一家人,有甚麼事就坐下慢慢商量,多多溝通,生活愉快是了﹗ 







2015年12月24日 星期四

博師奶:祝福活在愛裡,聖誕快樂﹗



聖誕節是個充滿平安、喜悅,滿有福樂,全因為的記念日。

是珍貴的生命之源,不分種族、膚色、男女老幼,每個生命都必需擁有。

讓世界多點,父母們擁有強大的推動力。

孩子是未來的棟樑,小生命在裡成長,未來的人生流露出來的,也就是──自生命、世界。


來讓孩子們活在父母的裡﹗

很多父母都說:「要孩子活在愛中,爸媽先要相愛,這是他們成長的基礎。」十分同意﹗一家人總要以相繫。


祝福我的朋友們,每一位聖誕快樂,蒙福有愛,耶穌愛你﹗




博師奶




(圖片:口袋聖經協會)




2015年12月22日 星期二

博師奶開放式廚房:蘋果栗子煲西施骨湯



材料:

蘋果(富士蘋果) 2個,栗子半磅(約227克),

紅蘿蔔1條,蜜棗2粒,西施骨400克,

清水10-12杯

製法:

1. 將西施骨汆水,洗淨,備用。

2. 栗子去殼,浸熱水去衣,洗淨。

3. 蜜棗洗淨;紅蘿蔔去皮,切小塊;蘋果去芯,切件。

4. 燒滾10-12杯清水,加入所有材料,以大火煲半小時。

5. 轉用小火煲約1.5小時,下適量鹽調味,即成。



溫馨提示:


- 這款滋潤湯水可預防皮膚乾燥,適合秋冬季節飲用。

- 加入蜜棗可減低蘋果帶來的酸味。

- 煲湯的蘋果宜選中國富士或華盛頓蘋果(後者屬深紅色,建議去皮)。

- 宜選帶有泥的紅蘿蔔,較重身及深色為佳,頂部有少許紫紅色更甜。


~ ~ ~ 快速將粟子去衣方法 ~ ~ ~ 

1. 一般買回來的粟子經已去殼,只要將粟子放於沸水中煮片刻。

2.  逐少取出,趁熱趕快用濕毛巾輕輕一擦,便輕易脫衣。





博師奶有話兒:
皮膚乾燥又爆裂,大人小孩都要多飲靚湯,一於煲這款。



嗚謝:小高廚房 http://siugo-happysharing.blogspot.hk/ 

博師奶開放式廚房



看電視節目「閨蜜教煮」,見到有型有款的雷太。博師奶真有點羨慕,怎可以煮得咁有型呢?自問廚藝仍然停留在小學階段。但是開始喜歡收集簡單、健康、有益、美味的靚餸、靚湯食譜,以備不時之需嘛﹗

感謝好友小高,首先與我分享她的廚藝佳作,最喜歡她分享入廚小貼士,給她一個Like﹗

還有很多好友是「煮得之人」,廚藝高手,如果你有任何食譜想與博師奶分享,非常非常歡迎啊﹗

請多多指教﹗ 

博師奶開放式廚房正式開放


2015年12月15日 星期二

名人童年時:自幼學「砌低」困難──羅淑芬博士


困難、挫折對人生的意義,往往在事過境遷,反思、檢視自己時才被發現。回顧過去難熬的日子,各人的感受和態度不盡相同。有人猶有餘悸,做事畏縮不前;有人淺笑輕談,彷彿已淡忘;有人則記取教訓,視之為成長力量,在人生路上奮鬥去了。「一是讓困難困著自己,令自己不開心;或者想辦法,自己去『砌低』它。」羅淑芬博士說。




資源貧乏自選去路

「把不正面的事轉化成正面,幫助自己。」這是羅淑芬博士的態度。她是美國三一神學院教牧學博士,又是美國約翰麥斯威爾團隊認證教練、培訓導師及講員。哪會想到她當年小學畢業,便被逼輟學呢?她的奮鬥歷程,亦從那時開始。「家裡經濟不好,小學畢業便要工作。年紀小,甚麼都不懂,幸得小學班主任鼓勵我考升中試;考完,他幫我找資料,讓我有資源讀夜中學。」半工讀的日子,她日間在製衣廠上班,下班後,吃個麵包便上學去;總共讀了六年夜中學。她說:「那是人生重要基石。」家庭環境不好,讀書是出路。這不是父母的意思,是羅博士自己的決定。

「日工夜讀很辛苦,但自己喜歡讀書,是推動力;辛苦,都會堅持。」儘管媽媽認為女孩子不需多讀書,但她有自己的志向。「小學出來工作,覺得不讀書便沒前途,不想一世做工廠。初中轉做文職,後來考政府文員,再去讀社工。不斷讀書、進修,給自己機會。」她無論讀書、工作都很盡力。「媽媽說:『你未必是很聰明的人,但肯定是很勤力的人。』」吸收知識豐富自己,受家庭影響。「家住徙置區,一家七口住百幾尺的房屋……兄弟姊妹像街童般隨街走,父母要『搵食』;正面地想,真是很自由。」凡事的確有正、負兩面,角度自選;而刪去的,毋需重提。羅博士說家給她反面刺激,但積極的態度卻是她自選的;「影響我有責任感,令我想肯定自己。」


解難靠操練獲自信

路,是自己選擇的,也願為自己承擔。「父母幫不到我,人生中的大事都由自己決定,也操練我承受後果;同時,動力增多;自己決定的事,也做得開心些。」現代家庭普遍不似當年般缺乏,羅博士仍鼓勵父母給孩子空間去選擇,為自己負責;有益是了﹗「孩子選自己的專長/興趣,發展強項能幫助強化自信心,建立自我形象;能力被肯定,會幫助成長;他會學懂處理問題。相反,如孩子沒選擇權,被強加不感興趣的事,反而會『打低』他。以為給他選了最好,但他做不好、做不到,挫敗感更加大。」父母接納孩子的獨特性,就能助他們一展所長。「孩子的潛質未必合社會主流,如:孩子的創意。他會發明,但父母可能否定為『無價值﹗』其實有一種叫“transfer skill"(轉移技能),可將創意轉化到其他範疇,如電腦、設計。」

沒有選擇的機會,也限制了孩子發展抗逆力。「不用決定,就不懂思考、計算,做決定需權衡輕重,過程在學習。沒有操練,本能也被隱藏,對很多事物覺得helpless(無助),不知怎算好?只能活在父母的umbrella(庇蔭)下,不懂處理人生,連情緒都不懂處理。」羅博士是擁有認證的生命教練,接觸不少青年人,「coaching(教練)想透過幫助人解決問題,讓人肯定自己。少年人學到解難能力、技巧,才知道前面要行的路。新一代講求mood/feel(感受),真實感覺有了,會否幫到自己前行呢?」「有個年青人,父母要他升學,但他有夢想,卻無勇氣跟家人講。我問他最擔心甚麼?為他禱告,傾談多了想到方法,再鼓勵他實行。結果,家人明白他,疏導了他的情緒,一步一步協助他清理前行的障礙物,長遠幫到成長。」




失敗是成功的機遇

擁有解難能力,一步一步強化,人便一天一天強壯,建構出美好的成長歷程。困難與阻力便轉化成前行的助力。「沒有人幫,自己救自己。一是讓困難困著自己,令自己不開心;或者想辦法,自己去『砌低』它。我是戰鬥型,fight for fight(為戰而戰).要解決、處理問題。」小六開始,成長路上一直有很多挑戰。放下一切,離鄉別井到加拿大讀書也不容易。「大挑戰能擴闊人生。回頭望經歷過的事,真需要冒險精神。」她呼籲年輕人,切勿見難而止。「我有句話常常提醒自己:『只要不放棄,還有成功的機會;一旦放棄了,註定失敗。』」逆境開啟她的目光,發現困難中有其他出路。因此,她做事有勇氣。「不用等全部預備好才去做,有邊學、邊試、邊做的態度重要;沒有人懂做所有事,預備到最好,也有機會失預算。不用慌張,試過才知哪個方法不行。」

將失敗的經歷重新定義,變成有建設性。「如果讓失敗再來挫敗我,很不值,我豈不是double loss(雙重損失)?失敗是踏上成功的機遇之一,賦予新意義吧﹗」有學習、成長和突破自己的心態,才能更持久向前邁進。對父母的情懷,也需要突破,將負面的感受轉化成正向思維。「重新理解父母的處境。他們無資源,學歷水平不高,沒有上過照顧子女班;後來才知媽媽是孤兒,沒有感受過父母的愛。她用自己懂的,給予我們基本需要,也是愛的表達方式。」如果要求父母給予能力範圍外的東西,她認為不公道。現代父母資源豐富,給子女最好的東西,卻又未必是孩子最想要的。她鼓勵孩子多向父母表達需要。「無論如何,父母出發點都是為子女好。彼此需要多溝通交流,父母也要respect(尊重)子女的想法,多關心孩子的感受和需要。」   (miu) 

 「我已經得了祕訣,無論在任何情況之下,或是飽足,或是飢餓,或是富裕,或是缺乏,都可以知足。我靠著那加給我能力的,凡事都能作。」(腓4:12-13)


*******************************************


 

請Click入  →     《人生Cha Cha Cha》詳細內容  

售賣地點:全線天道書樓 

2015年12月11日 星期五

林書豪:永遠不要用成就定義自己


NBA美籍華裔球員林書豪,今天在臉書寫了一篇文章,回應美國加州矽谷最近發生的學生自殺事件。同樣來自巴羅艾托(Palo Alto)的林書豪回憶,自己在高中每天都被追求卓越成績的壓力壓得喘不過氣,他告訴粉絲,「我從我的兄弟、爸媽、牧師和我的朋友身上學到,我的身分與價值遠比我的成績重要。當我明白這件事情後,我的肩膀如釋重負。」

林書豪在文章中說,自己還是巴羅艾托高中的新生時,就感受到未來四年的成績將決定自己的人生是成功還是失敗,因此他總在星期天晚上做惡夢,醒來渾身是汗。「我害怕星期天,因為這代表我剛剛結束我的周末籃球聯賽─我在功課堆中的出口,然後現在必須面對學校一整周的壓力。」林書豪說,自己感受到從四面八方而來的壓迫,包括父母、同儕,以及自己。

他記得,當初的自己認為高中生活全孤注一擲在他的GPA、SAT成績,大學申請是他成功的唯一途徑。

隨著高中生活一年年過去,即使有巨大的壓力,林書豪意識到雖然必須驅使自己變得更好,但他還是得做出一個選擇─不以成就來定義自己。「我透過我的兄弟、牧師及我的朋友身上學到,我的身分與價值,比成績更重要。在我的成長過程中,我的爸媽總是告訴我,『盡你所能,並相信上帝,不管結果如何。』當我真正明白這個道理時,我的肩膀如釋重負。」

儘管如此,林書豪還是花了好一段時間來學習,不要用成果來定義自己。他說,這個世界永遠需要你完成更多事、做更多、更成功。在哈佛大學時,有取得成績、代表哈佛的壓力;在「林來瘋」之後,也有每場比賽都要有好表現、成為明星球員、贏得總冠軍的壓力,但他的夢想不變,願意每一次都全力以赴。

林書豪高中時也經歷過同學自殺,在那件事發生後一年,又有一個朋友自殺。他深深感受到身邊的人是何等的痛苦,以及整個社區都陷入愁雲慘霧。在那之後,他明白,身邊的人可能帶著許多你看不到的重擔,他也告訴自己,對別人的掙扎要更有察覺力。

「對於如何徹底解決這些問題,我們可能沒有答案,但我們可以花更多時間傾聽,伸手憐憫彼此。」林書豪說,希望自己的親身經歷可以提醒別人,他們的價值比成就要珍貴太多。

2015年12月8日 星期二

專家教細路:「愛在起跑線」教養篇



        家長們常因愛子女切,想盡辦法訓練孩子,希望他們能「贏在起跑線」上,長大後過着幸福的日子。可是如果訓練方法不當,不單阻礙孩子健康成長,還會破壞家庭幸福。現就以下一個常見的故事作出三方面的分析,鼓勵家長們在培育年幼子女時,多加思考,以愛在起跑線教養模式,讓子女獲得長遠美好的果效

    小文和小芳結婚十年,喜得一子,從此夫妻倆的溝通和家庭活動都環繞著兒子的學習。兒子快滿兩歲,小芳著急找最好的幼兒園,到處打聽學校的背景和要求,瞬間就報上了15間幼兒園,並為兒子開始密集式面試訓練。可是孩子年幼淘氣,常不聽指揮。小芳心理壓力愈來愈大,脾氣變得急躁,常抱怨丈夫只顧工作,絲毫不理解自己的辛苦和入學劇烈競爭的實況。
    
    有一天兒子又不合作,在家中亂跑,大聲講話,又用力拍打菲傭姐姐這時小芳腦海突然浮現媽媽群組中,提及名校幼兒園對孩子的要求,怒氣一發不可收拾手拉着兒子狂打,又大聲吼叫「你再好好學習,將來就沒希望了!」情緒失控的她,在兒子面前放聲痛哭。

    在往後的幾個月中,小芳一時抱着兒子說讚美鼓勵的話一時瞪着眼說嚴厲恐嚇的話,重覆不斷訓練兒子回答和完成指令。白天,她的心情隨着兒子的表現如潮水般起伏;晚上,又因擔心而難以入眠,孤獨和無助感日益俱增。丈夫和家人雖不認同她的訓練手段,卻不想刺激她,盡量避免與她說話丈夫也愈來愈忙,甚少回家吃飯。

夫妻協調養育模式

小芳對兒子學習的強烈看法,究竟是從哪裡來呢?是社會文化的價值觀、朋輩媽媽們的看法,還是出自原生家庭呢?這些看法對家庭又有甚麼影響呢?

夫妻二人長於不同的原生家庭,有不同的童年經驗,對幸福生活也有不同的期待,卻不自覺地將過去成長中的缺陷,加上認定的理想生活,投射在子女身上。倘若認為另一半的教養模式會破壞孩子的幸福時,衝突就變得十分個人和情感化。除了原生家庭的期盼,若小芳認同社會文化中「贏在起跑線」的價值觀,再加上朋輩間競爭的壓力,原本只想「保護兒子」,卻漸漸讓這些看法破壞與丈夫和孩子的親密關係

實,父母親對子女皆有教養的責任夫妻必學習協調不同的養育模式,共同帶領子女成長小芳卻獨自挑起教養的重擔,令自己感到孤單無助,丈夫在教養兒子的事卻一再被邊缘化。若她願意調整自己的期望,學習與丈夫有商有量,在管教上會得到丈夫更多的協助,夫婦成為隊工,感情自然較親近。

按年齡、性格和能力施教

小芳對兒子有莫大的期望,還充當嚴格的教練。究竟她對快兩歲兒子的訓練目標和方法合宜嗎?這種訓練是否有效?日後有沒有後遺症呢?

家長應按孩子的年齡、性格和能力施教,每個孩子的成長程度不一,但也有客觀的里程可作考。其中協康會屬下「青葱計劃」的網站,指出0-6歲兒童的成長里程,包括:智能、社交與情緒、語言、大肌肉、小肌肉和生活技能6方面的發展小芳對兒子嚴苛的訓練,並不是以兒子的年齡、能力、性格作出發點,只將考試標準為目標,以重覆的手法強迫兒子作答及完成指令。這方法或會收一時的果效,但父母本身緊張和波動的情緒,會構成幼兒過大的心靈負擔,造成日後情緒焦慮或抗拒學習。本以愛為出發點,盼為兒子的前途做好準備,但因採用過激和不當的訓練手段,只會弄巧反拙

近年已有不少報導指出,年幼學生因功課壓力過大,常感到憂鬱和焦慮,有礙心理健康成長。有機構和學院本年初以問卷訪問逾千名小學生,發現兩成八人的焦慮症狀達需要關注的水平,研究發現家庭壓力與學童焦慮有關。小芳若能在學術培養的同時,也關注她自己和兒子的心靈健康和情緒讓孩子能愉快學習,有適當的休息玩耍時間,才能收到長遠的培育效益。

認識接納自己和家人的限制

不少家長的迷思──以為孩子的表現就等同自己的成就,又以操控兒女的行為和環境,來替他們創造所謂的幸福,但果卻強人意。正如小芳因過度擔心兒子的前途,變得焦慮不安、心靈孤獨、不能入眠、脾氣悶燥、情緒失控、與家人不和。她首先從焦慮中醒覺過來,了解壓力來自不合情理的期望和過多的操控,進而認識和接納自己家人的限制,學習過平衡的生活

家長若願意學習「愛在起跑線」的教養模式,就努力為子女建立一個溫暖的家作後盾。愛兒女,就必須愛自己和另一半,也需花時間發掘子女的獨特之處,認識和滿足他們心靈中最根本的需要。愛兒女,就當為他們訂合情合理的訓練計劃,在他們遇到挫折時,樂意給予支持。如情緒持續困擾,就應快尋求專業幫助。


葉顏瑋茵博士  Agnes Ip
活現機構 活現香港創辦人、總幹事
臨床心理學哲學博士, 主修多元種族文化和社群
美國加州執業婚姻家庭治療師
心理治療師臨床導師
香港建道神學院神學學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