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師奶有話兒:
學與玩是小朋友的重點,勿則重學習,忽略放鬆玩樂時間,因而為孩子帶來情緒問題。
玩玩小Tips,穿插於繁忙的學習中,平衡孩子的身心,讓他們能更愉快、更有力成長。
幼童暑假無得玩 鬱到揚言殺嫲嫲
活動要「學術性」 欠休息鬧情緒
即使放暑假,學童亦未必可休息。有社工指,家長連子女玩耍也要求學術性,如只准上英文班等;亦有幼童在「零玩具」下成長致情緒出問題。有K2童因祖母不准玩公仔,衝口說要「殺死嫲嫲」。專家提醒缺乏休息反影響開學表現。
在國際學校讀小五的Margaret(化名),爸爸是大學的學者,媽媽亦從事教育相關工作;但她的成績平平,家長以為她不努力,除了私人補習、英文班,亦只准她玩有學習成分的玩具,如棋類、拼字、科學實驗,不可打羽毛球、看電視,連到公園玩亦不准。
「無意義」玩耍 有助減壓
即使Margaret愛看《西遊記》漫畫,但媽媽怕影響學業亦不允許。在無休息、無自己喜愛的活動及玩具的情況下,她的情緒開始出現問題,漸不與人交談及無故哭鬧,家長才意識問題,帶她接受輔導。
另外,有祖母帶就讀幼稚園的孫兒到活動中心,見到積木、布偶及扮「醫生與病人」等玩具,竟說:「我個孫唔玩呢啲低B無聊嘢!」原來小朋友家中的玩具只有iPad、飛行棋等,這位K2幼童看到玩具卻不能玩,竟破口而出:「要殺死嫲嫲!」
香港家庭福利會註冊社工岑綺晴直言,不少家長緊張子女學業,由幼稚園升小學已要求助,既擔心成績倒退,又擔心功課帶來壓力,但選擇課外活動卻要以學術為主。岑指,他們都忽略「無意義」的玩耍可讓小朋友放鬆心情及減壓。
假期活動太密集 損開學表現
香港心理學會臨床心理學家趙思雅指,不少家長生育前想小朋友開心,揚言不計較成就,子女出生後卻敵不過家長群體比較,認為「唔學嘢,唔正常」。每當暑期就有家長認為太空閒會心散,安排密集活動,如一至兩周遊學團,餘下時間要回校接受樂團訓練及學校暑期活動,再額外安排學西班牙文、法文等,以為這樣才「充實」。
她指,暑期不應似拉緊橡筋一樣,否則缺乏休息亦會影響開學表現;最理想應讓子女自行選擇,每日不應超過四小時,亦可選擇留港到郊外活動,「家長須明白,暑期只有在學時期才會擁有!」
補習後太攰坐梳化 家長鬧「無所事事」
部分家長望子成龍,重視學習的程度幾近過火。子軒(化名)每日下午三點半放學後要往補習社完成功課,晚上七時才正式「放學」,回家洗澡及吃飯。當一天「工作」完結,他坐在梳化休息約半小時,媽媽卻看不過眼,甚至尋求社工協助,指兒子每日都「無所事事、呆坐」。
教育學院心理研究學系助理教授林茵指,港人工作忙碌,不少人已將「朝九晚九」視為正常,「雖然小朋友唔夠我哋辛苦,但也要有適當休息。」她指小朋友最少要休息10至15分鐘,才可重拾能量及活力;又指家長心態要調整,不要以為子女「say no」就是「唔聽話」,若自小不讓他們「做決定」或表達意見,長遠只會習慣於因循的模式學習。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