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及相片版權屬:「環球天道傳基協會」)
https://goodnewshk.wordpress.com/
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parentbloghk/




2014年5月28日 星期三

父母專訪:「好鍾意做媽咪」--- 阿慈



 慈一開始就說自己喜歡做媽媽,但透露丈夫不特別喜歡小孩。這個組合如加多一名女兒,會有甚麼火花呢?答案是「有了孩子個家好開心﹗」竟出自她丈夫的口。他起初對女兒愛在心裡口難開,這嚴父被女兒的畫驚醒了﹗阿慈說:「女把他畫得很遠,他沒有耳朵,沒有眼珠,有W型嘴巴,是罵人的口,哈哈﹗」爸爸來個急轉彎,放下身段,多講「我好錫你啊﹗」家庭開心,就這麼簡單﹗



 從玩樂貼近女兒

阿慈的女兒快將5歲,亦即將迎接新生命誕生。看著她臉上滿足的笑容,對她那句「好鍾意做媽咪」特別感動,真替她高興,恭喜啊﹗「做媽咪很得意、很開心、很感恩,見到她好似見到自己。她會重覆我平時做過的事,重覆我的說話,很好笑﹗」阿慈樂於當媽媽,邊學習邊照顧,慢慢便掌握到技巧。即使累了點,也挺有滿足感。「她哭得很利害,我們就樣樣都試下…怕黑嗎?想聽歌嗎?做了很多嘗試仍不行。最終發現她不夠飽,吃飽後,能睡足6、7小時,試出來的。」隨著女兒慢慢成長,揣摩到她的心意也很重要,「那年日本地震引發海嘯,她看了畫面後很不安;總是扭計,情緒大起大落。她提過水,加上我家望到海,問她『是否看過水水不開心?』解釋完,就回復安靜,」

這是媽媽的觸角,也因為阿慈刻意了解、留意女兒的喜好。「我會花時間跟她玩。我以前都有打遊戲機,不過生下她後,沒有玩了﹗我試過再玩,大拇指很痛,無興趣再玩。我都玩手提電話,但等她睡了才開始。我盡量不讓她打機,我喜歡跟她玩role play,做手工,整麵包,焗蛋糕。我們不喜歡買『煮飯仔』玩具給她,會讓她入廚房做。」筆者笑她大工程啊,她說不要緊。「她兩歲已經做曲奇餅送給人,整個過程和我一起做,其他小孩早已走開,去第二處玩了。」阿慈喜歡跟女兒試做新食品,不怕失敗、失威。「做糯米糍頭兩次失敗,做第三、第四次就成功了﹗烹飪失敗不要緊,其他方面成功就好。『我都不知會怎樣,一齊做啦﹗』我喜歡作新嘗試,不擔保會成功;找些事冒險幾好﹗」


談工作教體諒爸媽

教小孩,阿慈覺得很好玩;除了能跟他們關係親密,了解他們,自己也得益。「跟女兒相處很開心,自己也有學習,學會控制脾氣。別太早下定論,覺得她頑皮。有一晚她半夜哭起來,Daddy罵她。我覺得奇怪,問她『發惡夢嗎?』她看著我,點頭﹗抱抱她,就睡著了﹗」罵完才發現誤會她,何不先了解呢?溝通和建立互信的功夫,女兒年幼已開始做。「她由細到大,我提醒自己不要欺騙她。帶她打針不會說去吃糖,會說實情給她知道。『醫生的針,裡面有藥;打在大腿上會有點痛,拔走支針便不痛了。』要真實﹗」放工回家,阿慈會跟女兒分享工作情況,就算不開心,都會說出來。「我會講『上班很辛苦,要做很多事;要開心,但好累啦﹗老闆捉著我開會啊﹗』女兒形象化了『捉著你,咬你嗎?』原來她真會聽,好好笑﹗哈哈……」

阿慈覺得跟孩子多傾談,他們會明白爸媽多點。「我白天做過甚麼,上班見到甚麼,別人跟我說過甚麼,我都會同她說;她的反應很惹笑。讓她知道我們的事,她會投入,也能教她能體諒爸媽。我希望她習慣了,長大後依然有傾有講,溝通很重要。否則,我不說自己的事,她也不說她的事。」女兒慢慢成長,變得明白事理,甚至懂得安慰人。工作得再疲倦,阿慈回到家裡也覺得挺舒服。跟女兒交流,阿慈佔了優勢,反觀爸爸,顯得失色了。「爸爸不擅長傾偈,他教導女兒的風格和我不同。」女兒三歲前,爸爸是嚴父,講規矩,態度堅決。「三歲後,爸爸說了,她就做。」阿慈卻形容自己「耳仔軟」,很容易被女兒動搖。「老公話『你定下的規矩,被她說幾句,就輕易放過她,她當然會纏你啦﹗』」



塗鴉表心跡補關係

爸爸原則性強,讓女兒無法躲,只好服從;有時阿慈也覺得他「太惡」。「我起初不喜歡,因為他不聽女兒說話,用權威式。女兒感委屈都強逼自己做,這樣不行。她長大後,就不聽他說啦﹗即使堅決,都要聽聽她怎樣說嘛﹗」有時他罰完女兒,阿慈便叫他入房傾傾。「好處是,他會聽我講;有時他都會話我。兩公婆要合拍,否則搞不定,有時要夾一夾。Rule定好,『我說了你要follow我,同樣我都會follow你。我說了讓她玩玩貝幾分鐘,你即刻不准玩,當然不行。』」強硬的爸爸,卻因一幅畫改變。「女兒三歲左右,畫了一幅畫。畫了我在中間,紫色的,很大個;她自己在側邊,細細個;但忘記了畫Daddy。那段時間Daddy經常不在香港,又惡,一回來就罵她。她補畫Daddy,Daddy樣子很遠、很朦,沒有耳朵,嘴巴W型。但我跟她的樣子卻相似,眼大,有耳朵,笑笑的。我跟老公說『你自己看啦,沒有耳朵,罵人嘴,你好好想想。』之後,他不同了﹗」

Daddy原本理念是,年幼時原則要緊,長大才慢慢放寬。不會一來就放鬆,否則收不回。其實,效果幾好,爸爸一講她就聽;自行執拾玩具,自己吃飯、穿衣。」說到底,爸爸愛惜女兒。因應她的需要,他變溫柔了。「他講多了『我好錫你啊﹗我其實好愛你啊﹗』哈哈﹗」爸爸敢於冒險,他放手培養女兒的自信心。「他喜歡帶女兒行山,去沙灘玩,到郊外野餐、露營。有次旅行,讓她穿雪橇滑雪。他樣子表現得很鎮定、冷靜,能給女兒信心去試去玩,的確幫她增強了信心。」阿慈就靜態一些,多在室內活動,「她BB時多做手工,現在她喜歡畫畫,日日畫。」上半天課,有時間跳芭蕾舞,造手工學英文,剛開始學彈鋼琴。「以她的興趣先行,不想嚇怕她,影響她的學習興致。」 (miu) 

2014年5月23日 星期五

家事新聞:素食爸爸善用水果餐 培養女兒重健康愛環境




短兩年間,將「星期一素食」(Green Monday)理念宣揚得有聲有色的聯合創辦人楊大偉(David),最近應邀到素食先鋒的美國分享成功經驗。茹素13年、推動素食兩年,原動力來自四歲和一歲的兩名女兒,她們大啖大啖地吃牛油果,令他最感自豪。

對小朋友而言,牛油果的味道既淡又不算鬆脆,楊大偉的四歲大女兒Chole卻能拿起整個牛油果,一匙一匙地吃起來,令他雀躍非常,不禁興奮地說:「牛油果是超級食物,有多種極高的營養素。」

茹素13年的他,沒有強迫太太和女兒吃素,會讓女兒吃雞肉、魚肉,吸收一定的營養,「但一定沒有吃煙肉、腸仔和牛肉,因紅肉的碳排放量最高,不環保。」他相信,吃是一種教育,教導食物與健康及保護環境有密切關係。

鼓勵女兒吃水果

David
的主食是雞蛋、蔬菜、各式菇類、穀物及荳奶。自女兒小時候,家中就經常放滿各式水果,包括草莓、藍莓、菠蘿、蘋果、橙等,他會在女兒面前大啖的吃着水果,喝的是蘋果汁及橙汁。閒時一家人會到農場採摘草莓,採下來便立即吃,讓Chole明白到水果與蔬菜都是日常的事物,可以變成果汁及美食。

有一年女兒生日,David帶她去學整薄餅,又親自把番茄、菇類、洋蔥弄成美味薄餅,盡量減少加入肉類,「讓她看到蔬菜水果也能弄美味的食物來。」

多年來,David刻意不帶女兒上快餐店、麥當勞,不讓她碰薯條、炸雞和汽水,然而女兒上了幼稚園後,開始踏出溫室的玻璃門,作為父親的他明白她正在建立自己的社交圈,「她會吃薯條、糖果,同學也會開生日會,是避不了的,但希望是19的比例,九成愛吃蔬菜生果。」

日常生活教節約

愛吃雞和魚的女兒,亦開始留意到爸爸不吃肉,David會說爸爸喜歡動物,不會吃雞和魚,他強調:「我希望給她選擇,吃得均衡就可以。」在家中,開電燈、用膠袋和用水時,David都會教導女兒要注意節約,「這是行為上的習慣。」

他深信,女兒培養了好習慣,就能抵抗成長的誘惑。

素食不等如無肉

兩年間,Green Monday約有600間中、小學和大機構食堂響應,最近更與機構組成「Green L.U.C.K. Alliance」,向酒樓宣傳放棄魚翅菜式,以及捐出剩食的行動。短時間造出佳績,令David獲得2003年開始提倡「無肉星期一」(Meatless Monday)的美國邀請,到該國及哥倫比亞大學等分享成功經驗。

David發現當地仍有蓄牧農場之地,難以推行無肉行動,他建議倡導多吃蔬菜、水果較不吃肉好。教導孩子也是一樣,David深信教導女兒多吃水果,較反對吃各種零食、糖果的效果更理想。






博師奶有話兒:

阿女飲食要盡量均衡,可惜,偏食總在起跑階段。成長中的孩子要吃肉類,但也想幫助她欣賞蔬菜的美味,同時做起環保。即時考起我的智慧和耐性,沒法子,要有均衡營養,也是為她好。喜歡食平DD之外,我也和應食營養DD呢﹗








2014年5月16日 星期五

子女主見強 專家:多認同 建互信



青少年而言,香港中學文憑試(DSE)是人生的一個關口。坦言不愛讀書的江子傑(Peter),當年DSE只得五分,他只想從事高級餐飲業,先後獲有名酒店及餐廳賞識,平步青雲。這類主見極強的孩子,專家認為不壞,建議父母放下身段,以有商有量的方式建立互信關係。

到現在,Peter對於自己不愛讀書、DSE試場上坐15分鐘便走、人生第一張公開試成績單只得五分,依然沒有後悔,「我覺得對得住父母,勤力工作,沒有吸毒、抽煙、加入黑社會。」現年25歲的Peter說起話來理直氣壯,信念極強,對讀書和工作有自己一套堅定不移的看法,「我覺得除了英文外,以前所學的知識,包括數學程式全都沒用。」

獨愛餐飲行業

從小,Peter便認定課本的知識沒有實用價值,任父母如何鼓勵也沒有用。DSE失敗後,他於本地一所私人學院修讀一個與澳洲合辦的酒店管理高級文憑課程,學習酒店及餐飲實務知識。酒店課程實用性廣,吸引了他投入學習,未畢業已被香港的四季酒店聘請作侍應,於是自19歲開始便開展餐飲業的工作。

剛畢業便在有名酒店工作,幹了不久更有人賞識挖角,有一位在澳洲開餐廳的顧客在酒店吃飯時主動羅致他到澳洲工作,他卻拒絕了:「我一定要在這裏做滿兩年,不能輕易離開,這樣才能鞏固我在餐飲界的聲譽。」結果,在酒店做滿兩年後,他才答應該僱主到澳洲工作一年,而當酒店以更高之位挽留他時,他倒過來對經理說:「我想到外地擴闊眼界。」

多聽孩子意見

對於Peter這種主見強,令父母束手無策的孩子,專門為兒童及少年作輔導的心理治療師黃曉紅倒大加讚賞:「他能獨立思考自己的事,找到自己的興趣並努力去做,這是十分好的。」她說她的兒子也是主見很強的孩子,小時曾立志當巴士司機,對巴士型號十分投入,大一點遇到寵物有病則說要當動物學家,再大一點經歷婆婆大病後則立志要做醫生,去年真的成功進入了港大醫學院。

她認為孩子的想法,父母不要先否定,多說「好呀」,聽他們意見,然後再說:「你的想法這樣,而我的想法是這樣。」這樣有助培養孩子的獨立思考,「他們一旦找到自我興趣,便會充滿熱誠去追求。」

她提醒今屆DSE的學生不要只看重考試成績,多發掘自己真正的興趣,並努力去做。

承諾父母不學壞

在成長路上,Peter不聽父母的勸導,似乎深明自己的路該如何走,「我知道自己可以該做甚麼,想要甚麼。」他做事有拼勁不怕吃虧,每天上班提前15分鐘到達,說這樣「能讓流程順暢一點。」加班後,他不介意沒有補薪,「那幾十元算甚麼?」

他在意的是別人對他的讚賞和認同。他喜歡在體驗中學習,不愛長輩囉嗦,自己的事自己會去想,「我知道家人疼我,早上等我起床一起吃早餐,送我上班,會問我吃得飽不飽。」然而他不愛與父母溝通,心中確定不會走歪路便對得起家人。在澳洲工作過,回來後他開始想到學歷的重要,「想拿一個學位。」走過一小段人生路後,他終於明白上學仍然重要。





博師奶有話兒:

時下的孩子越來越聰明,年紀小小便主見多多。有時候提出的理由亦十分合理,讓父母、長輩啞口無言。父母在平衡管教和放手之間難免掙扎。硬碰,傷感情;一味順從孩子,亦非明智之舉。

總相信多在一起,密蜜親子,保持美好的交流互動,幫助很大。孩子還小的時候,多聆聽,好言引導;從小建立健康的溝通模式。當孩子漸漸長大,友善表達,多理解、信任,默默守望,結果總不差。

父母對孩子強而有力的關愛,是孩子生命成長最重要的基石。父母真心愛惜支持,他們怎會容許自己行差踏錯,傷父母心呢?

互勉﹗齊齊加加油啊﹗ 



2014年5月9日 星期五

名人童年時:美好成長非「不勞而獲」──韓馬利



賀語裡,聽到了這一句「不勞而獲」。對於成年人來說,或許,無傷大雅。因為能兌現的機會率有多高?自有分數。但是,對於小孩子來說,又是否一種祝福呢?藝人韓馬利童年時,是小公主。只要她開口,想要甚麼都能得到。不過,當她回望童年,卻說「不可以說要就給」「我覺得很錯」﹗


 事事如願大小姐

韓馬利(Mary)臉上掛著歡欣、親切、爽快的笑容。「小學時代十分如意,無艱難日子。有人說香港六幾年是最艱難的,國內有很多難民走來香港,生活很困難。有人要穿膠花養家,又無食物,一家住細細的板間房。我完全沒有這些經歷。我Daddy是藥劑師,媽媽教書,爺爺、公公做大生意。我們有司機、有工人,在好好的環境下長大。我要甚麼有甚麼,其他小朋友沒有的,我全部都有。只要我喜歡那條裙,我就有;我喜歡那件東西,我就會得到,從來不用請求。小時候對物質、價值、錢無概念。我不知道甚麼叫做『無錢』。『吓?會無嗎?』」

Mary是家裡的大女兒,上有一個比她年長一歲的哥哥,下有兩個分別比她小五歲和十幾歲的妹妹。家人很愛錫她,特別是爸爸。「我很似他,跟他的性格,甚至口味都很相似。」萬千寵愛,Mary的童年無憂無慮。「Daddy個個星期日都駕車載我去百貨公司買東西、飲茶、行街、看戲、玩…...」那是非常美好的童年時光。家境好,但Mary沒有驕傲。「慶幸家教好,長輩教我有東西要跟人分享,不可以自私,不可以看不起人。我外公是古老讀書人,書香世代,講『禮、義、廉、恥』。我又讀基督教學校,教育很好,同學之間要相愛,由細到大沒有自覺高人一級。我讀書時是寄宿的,在學校搭食。可是,位置不夠,我通常會主動讓位給其他同學。」


 沒有缺乏的「缺乏」

Mary談童年,除了一幅一幅美麗又幸福的畫面,她亦不掩飾自己的缺點,不吝嗇分享過去不愉快的經歷。她自覺「小姐脾氣好勁」。「我很任性,喜歡怎樣就怎樣,不喜歡有人逆我意思,脾氣很大。」這種脾氣在Mary讀中二的時候,隨著爸爸媽媽離婚而突顯出來。「Daddy搬走後,仍然會養家,我依然生活無憂,只是沒有了父愛。媽媽要擴闊生活圈子,出去打麻雀,跟朋友去街。她不是不理我,只是她要有自己的生活。而且沒有了丈夫在旁,她晴天霹靂,脾氣變壞,我心想『你不在家更好』。結果,我就是對著家裡的工人,『無王管』了﹗任何時候回家都可以,讀不讀書都得。還好,一直都家教嚴,教育得好,自己心裡有分寸,知規矩;只是脾氣差,我行我素。」

「中三時,家人打算送我去外國讀書。我挺自我:『不去!我不喜歡讀書。個個去,我就要去嗎?我偏不去。』就是要作對。我不懂得珍惜、把握任何機會,很反叛。不求上進,不會思想怎樣做可以更加好?因為我覺得我沒有缺乏,不覺得需要去爭取甚麼,心想『樣樣我都有,需要辛苦自己嗎?』我不肯讀書,要自己話事,家人又肯遷就我,就這樣了。」輕而易舉得到一切,反而消滅了她的發展空間,變相成為另一種「缺乏」。「有人可能很羨慕我,『你就好啦﹗我小時候要穿膠花,跟阿媽又如何如何……』我沒有經歷過這些事,看起來我好似好好;但沒有經歷過辛苦,我不懂得珍惜,不懂得努力。『我很想要這個洋娃娃。好﹗我勤力讀書,等Daddy、Mami獎我。或者,我儲起零用錢,自己買。』但我不需要這樣做,開口就有,『我從來不需渴望』。其實真是不好,非常之不好。」


 跌倒再起得喜樂

「我不懂顧及別人的感受,總之我想這樣就這樣。我自己覺得舒服就做,我不會理別人感受,我不在乎﹗」Mary的成長經歷、環境,塑造了她的性格,令她不懂得跟人相處。到她長大後,在婚姻裡吃了不少苦頭。「破碎家庭,失去了家庭溫暖。只要有個男孩子對我照顧多些,我的心便投入去了。我很早結婚,覺得他是好人,就跟他結婚,沒有詳細考慮過。原來兩個人在一起,不是單單吃飯,看戲,給我發脾氣,那麼簡單;還有很多問題要處理。我決定放棄,對方很無辜。婚姻出問題,是兩個人的問題,但我沒有想辦法補救,我不想玩就不玩。我沒有commitment(委身),甚麼都是我我我……自我中心,很短時間就結束了。」因為不懂得怎樣好好相處,之後的對象也難以持久,又在短時間內分開。

2次分離的打擊很大,像給Mary當頭棒喝;使她重整生命。「人生觀、價值觀,一切重頭再調校,好──辛苦﹗今次突然間失去,我想『是不是我錯?我有問題?我不夠叻嗎?我不夠靚嗎?』總覺得自己有問題。但我小時候是公主,『我是perfect的,有問題,都應該在對方身上。』」這次心態轉變了﹗Mary在困苦中,發現了神的幫助。「我好慶幸有神在,這次分離,令我回到祂身邊。祂透過弟兄姊妹的關心、扶持,讓我一步一步站起來,再重整我。我現在不講得是很好、很屬靈的基督徒,但是我內心的平安和喜樂,沒有人可以取走。如今我在婚姻裡,不會要求對方以我為主,也不會再做『鵪鶉』。我有群好好的主內姊妹,見她們怎樣做,我就學習。好似一塊鏡,生命影響生命。」 miu


我已經得了祕訣,無論在任何情況之下,或是飽足,或是飢餓,或是富裕,或是缺乏,都可以知足。我靠著那加給我能力的,凡事都能作。(腓立比書4:12-13) 《聖經新譯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