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導孩子父母各有「心得」。爸爸的方法好?還是媽媽的做法妙?往往爭持不下。施倩俐有辦法,「你做你的,我做我的,然後觀察;看那個辦法行得通。」心態是觀察,並非比較。誰的湊效,便去配合。但夫妻相處難免產生問題,關係易變。「自己走過去吻他一下」,表達愛、需要;少批評,關係自然變密切,連囝囝都話:「我現在乖了許多」。
拒買玩具的藝術
施倩俐 (Akina) 是註冊社工,推行促進家庭健康服務。跟她談起八歲的兒子,她說「難湊」!「他三個月大,我就抱他回教會。他兩歲第一次參加兒童崇拜,大字形躺在地上,表示我不想去。入玩具店,想買玩具,又大字形躺著。」那段時間是考驗,大家情緒激烈。幸而Akina學過處理情緒的技巧,可以應用。只是,她認為解決問題的要素並非單憑技巧,主要是「兩公婆」本身。「兩公婆對同一件事的看法不同,就算追求一致,做法都有差異。有時討論,仍不知道誰的方法有用,過多的討論又會引起爭拗,這樣都不好。」在買玩具的事上,Akina態度比較堅定,不買!不妥協!但爸爸因為工作忙,想對兒子表達愛,最直接就是買玩具;覺得十元、廿元一部玩具車,不相干吧!「勸已經勸過,他要買,我不會阻止。」一切順其自然。
「我的經驗就是:你做你的,我做我的,然後觀察一下;看那個辦法行得通。要是找到一個可行辦法,另一個自然會跟著嘗試。」若某處理方法本來有偏差,問題早晚浮現。丈夫見到不良反應,不得不放下自己一套,始終為兒子好。「某天老公回家,囝囝首先叫『爸爸』,然後問『我的車呢?』老公覺得有問題,開始aware。我用我的方法,他觀察著;見囝囝跟我出入玩具店無問題,完全沒有要求買東西,他就配合我了!」Akina透露只要態度堅決,訂出買玩具的時機和規則,囝囝撒野的情況就改善。「雖然玩具車只銷十元、廿元,但對孩子來說不停擁有,就不懂珍惜。」買玩具也是Akina教價值觀的好機會。「『你要學懂感恩,有就開心呢!總想要新的就會不開心,珍惜已擁有的,別想沒有的。』我會跟他講信仰,又用品格詞語教他。『這樣不善良、不誠實、不算知足,這是貪心……』強化裡面的價值觀。」日子有功,出外時有人讚兒子斯文、乖巧,有進步,Akina直言「開心啊!雖然仍要改進。」
「捱下苦」對孩子也好
Akina喜歡從實際生活場景給兒子鍛鍊,想兒子勇敢些?購物幫到忙。「每次去快餐店或買報紙的時候,提自己給他機會去講。」她想訓練他自理,跟他一起做。「年頭參加教會大旅行,行過泥漿,鞋子很污穢。我提議他試試學洗鞋,就給他一個刷、一條圍裙和一對手套,跟他一起洗;就這樣學洗鞋。」Akina認為教導男孩子,有些事要交由爸爸處理。「囝囝小時候有些情況需要打手板,爸爸狠心一點,就由他負責。打幾下,囝囝會乖巧些。」屢勸不聽,她認為輕微的體罰對小孩子不無益處。「囝囝柔弱一點,老公教幾好。老公對辛苦的忍耐力高些,可以訓練囝囝在學業上的韌力。老公要他在暑假抄詞語,一給就十幾個,每個抄三次,囝囝抄到手軟。但無限時間,一日分開十次抄都可以。阿媽我的角度覺得好辛苦,但老公覺得要『捱下苦』。讓他試試,原來捱得呢!」Akina欣賞丈夫有毅力,孩子要分別在父母身上學習不同特質,「不可能由父親或母親一人獨攬。」
珍惜丈夫講心事時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