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及相片版權屬:「環球天道傳基協會」)
https://goodnewshk.wordpress.com/
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parentbloghk/




2014年7月30日 星期三

名人童年時:「進步來自失敗,預了它﹗」--- 芥菜種創辦人關嘉亮



功需苦幹,也講求實力。實力從何來?需經過長時間鍛鍊吧﹗每人面對的鍛鍊不同,但能忍受過程的艱辛,各人必能練出堅強的意志力和力量。芥菜種創辦人關嘉亮Kelvin自小受磨練,媽媽對他管教嚴厲,望子成龍。他不負所望,創業成功。但生活細節及營運公司的智慧,卻是從爸爸潛移默化而來。父母的管教互相配搭,他自己又加以修正,成功﹗「遇困難就修正,我的進步來自失敗,預了它﹗」




自製玩具滿是拾趣

Kelvin由二千至千萬港元的創業故事讓人津津樂道,十幾年的經歷實太豐富。然而,是次訪問並非分享他的創業血淚史與恩典之路,卻是分享他的童年時;他的成長基礎。Kelvin六歲左右便離開家鄉跟母親到香港定居,父親跟哥哥則留在鄉間。回首童年,在鄉間生活的幾年,是他最懷念的時光。「童年喜歡花草樹木,鄉下有間大屋、有魚塘、有樹、有石頭,我很喜歡拾石頭堆砌;有很好的葡萄,倚著屋子外牆生長,茂盛得遮蓋了窗戶。每逢打開窗,就有葡萄吃。」說起來像是回到了那個歡樂時光,太快樂、自在了﹗他有感而發:「快樂童年不需講方法,快樂就得。」

人總想把快樂留住,Kelvin善用了辦公室外,那又長又闊的開放露台。「花花草草都是童年回憶,有圓拱門,我將童年的事物復現眼前。」他對童年的景物,印象是如此深刻,全因有趣、開心、好玩,Kelvin形容「充滿拾趣」。這方面,爸爸對他影響至深。「爸爸自製玩具給我玩,砌單車、鞦韆…他喜歡拾垃圾回來活化。久而久之,我都喜歡拾垃圾,桌子、椅子、沙發…潛移默化,拾東西好開心。」他隨意拾,拾回來就變成有價值的東西,例如用卡板砌了「異象工房」,創意更讓他奪獎。「辦公室的魚缸自己砌,拾石頭放進去,堆砌一下,挺好看;改一改,更好看;修改到好看為止。這是爸爸對我的影響。」「他沒有教我怎樣砌,他如何做,我就跟著做,感覺很開心。他寫書法,我幫他拉紙。他錘釘子,我幫忙收拾東西。」Kelvin管理公司,也是左砌右砌,把同事放在最合適的位置,各自發揮專長,事成了。




爸媽大不同的Impact

爸爸是國內書法家,寫書法半世紀。他的生活態度深深影響著Kelvin,「爸爸告訴我要開心,他說:『為何而做?一世似隻牛﹗我現在甚麼都沒有,兩袖清風,花園多麼大,一望無際,多開心﹗』他是隨遇而安的人。」雖然爸爸跟Kelvin一起生活的時間不夠媽媽長,但他的影響更深遠,也填補了媽媽未能給予的坦然。「媽媽話在世界生存很辛苦,我要爭氣。她對我很嚴(厲),我很辛苦。『在社會生存,你要追求卓越,你要在競爭裡勝出,就要用這個方法。』」媽媽的方法,Kelvin仍然大叫「好Harsh」。「我有行字寫得不好,媽媽將整頁撕掉,要我再抄過。一百字一版,就這樣撕掉了,對我好Harsh,壓力很大。」

說實話,在他心底裡,可有反抗媽媽呢?「有反抗﹗但我偏向成熟,很快諒解媽媽,原諒她。」獨自跟媽媽在香港生活,眼見她為口奔馳,工作得非常辛勞。縱然媽媽很嚴厲,他也默默接受。「她不用說甚麼,只要在家搽藥酒,就已經贏盡了。夜晚開燈,搽光一支藥酒;第二天又再來,又再買藥酒,再搽。對我來說是Impact,我會懂事,不會亂來。」Kelvin那時有個心願,「我希望有一日做老闆,聘請媽媽,她不用再受氣;做茶樓太辛苦。我請她,她做又36,不做又36;做不做都得。」懂事的孩子,亦懂得為自己抒發情緒。「寫啊、畫啊、吹口琴,用情感疏導壓力。」他也鼓勵年輕人,以積極正面的心態處理壓力。「可以選擇用甚麼態度完成要求,當成挑戰。風雨過後,植物葉子會長高些,人勝過壓力會長大。」




 意志力來便會改變


環境不好,多重的壓力卻激發Kelvin的意志力。他說:「意志力一來,自己會改變。」意志力將壓力優化,變成他成長的動力。他分享了訓練意志力的心得,「先定個容易達到的目標,逗自己開心;慢慢把目標定高些,給自己滿足感。當贏過,一生都記得。」意志力增長,就是不斷努力達成目標的成果。「我小時候窮,所以寫書法贏比賽,有獎很開心;繼續參加比賽,又贏,又很開心;努力下去,現在變成職業,靠書法維生。」中學時,他的老師跟他學書法。「由外在肯定,變成了內在肯定,已經不需要別人稱讚,自己已能肯定自己。」能自我肯定,便有信心站得堅定;遇逆境,有力應對。Kelvin重讀中五,挫折很大;自覺不是讀書材料。「別人讀一次就明白,我讀三次還未明。」重讀成功,再進大學,靠意志力支持,也因為認識了耶穌。

Kelvin重新解讀「追求卓越」,「努力搭建人生,考好成績;但人在最無助時,很需要上帝幫助。」卓越之前,先有無數次嘗試和失敗,上帝是他的聽眾、安慰者。「每次遇上失敗,我會祈禱跟上帝傾偈,有感情交流。」失敗,Kelvin已預設,是計劃的一部份。「進步來自失敗,我讓自己踫壁。好似玩『踫踫車』,預定要踫;踫了,轉彎、修正就是了。」Kelvin從事創意工作,困難是啟發他的創意元素。「有創意是因為前面的路行不通,我要擺脫困難,就要想辦法解決。例如:一間小房住十個人,我就要向高空發展,想辦法放三張『碌架床』。創意就在困難的狹窄空間出來。」Kelvin小時候住的房子有老鼠,「怎樣捕捉牠呢?落藥不好,就用老鼠膠,加多一件叉燒好味些…哈哈﹗﹗」不讓成長中的挫折與困難成為絆腳石,反而將它變作堅實的踏腳石,能建構今時今日的成就。  (miu)


我已經得了祕訣,無論在任何情況之下,或是飽足,或是飢餓,或是富裕,或是缺乏,都可以知足。我靠著那加給我能力的,凡事都能作。(腓立比書4:12-13) 《聖經新譯本》




家事新聞:打機不打工 DSE生怕辛苦辭職




【經濟日報專訊】電子遊戲世界叫學生着迷,有應屆DSE考生打工1個月,將薪金盡花於動漫節購買PS4,更打算辭工「專心」打機;亦有小五生因家庭問題沉溺打機至拒絕上學1年,父母屢勸不果,反遭愛兒推撞。

有社工直言,近年打機成癮確有幼齡化趨勢,不少高小學生家長求助,甚至有幼稚園高班幼童被阻止打機便失控大叫;以新電子遊戲招徠的動漫節,或令學童於暑假更沉迷打機。

買遊戲機套裝 花光4千薪金

動漫節昨開鑼,不乏年輕人早早排隊入場。應屆DSE學生黃同學排隊兩小時購買PS4,他表示考試後到麥當勞兼職1個月,薪金約4,000元,全數用作購買PS4套裝,「因為好想買!」套裝內已包含兩隻遊戲碟,他認為遊戲碟1隻300至400元很貴,所以不會額外購買。

他稱,因打工辛苦已辭職,8月將留家打機,又相信家人對他賦閒在家打機不會有微言:「現在應該不會,因為是用自己的人工買。」

另有兼職任服務業的IVE學生鄭同學以逾3,000元購得PS4,相等於其一個月人工。他指,PS4是與哥哥夾錢買,覺得並不昂貴,又預計於展會花4,000元購物。

花掉月薪購買電子遊戲機,更辭工為打機,東華三院心瑜軒主任陳美璐認為,動漫節未必會直接引致青少年出現打機或購物成癮的問題,但是仍然有長遠引致成癮的間接高危因素。

她解釋,青年於暑假沒事做,又覺得可較在學時不守規律,適逢動漫節推出新遊戲,吸引年輕人相約一班友人到場購買:「動漫節只是一個開始,之後就會整個暑假都打機,因想藉此找刺激、新鮮感,就會長期打機,慢慢就會引伸致成癮危機。」

日打夜打 小五生拒上學1年

打機成癮何止年輕人,陳美璐及青協督導主任徐小曼均指,前綫所見打機成癮個案雖以年輕人為主,近年愈來愈多高小學生打機成癮個案。

徐小曼又透露,曾有小五生受父母婚姻問題困擾投向電子遊戲世界,由初初流連網吧,到回家後亦「日打夜打」,到小五下學期開始,持續1年拒絕上學。

「他成績不好、與同學關係不好,更沉迷打機,令自己不用想煩惱事,更愈打愈興奮,父母又不管他打機時間,及後父母阻止時,他更情緒暴躁推撞父母,又拍枱又反枱。」徐指,經介入輔導後,終於今年9月重讀小五。

了解成癮原因 家長識管教

陳美璐亦指,曾有家長求助,擔心其就讀幼稚園高班的愛兒打機成癮:「一拎走電話不讓他打機,就會喊、大叫、情緒失控,父母驚小朋友有打機問題,但其實小朋友不會這麼早就成癮。」

此外,有不少家長誤以為避免幼童「扭計」,就讓幼童玩電話、打機,「以為子女玩(電子)遊戲無問題」,惟電子遊戲對幼童的感官刺激,會令其愈打愈多:「家長要知道打機成癮是甚麼、為甚麼會成癮,了解後就知道正確管教幼童方法。」




轉載自:打機不打工 DSE生怕辛苦辭職 - Yahoo 新聞香港


2014年7月25日 星期五

博師奶:教師「精神健康急救」學生?



【晴報專訊】學童情緒、行為問題趨增,有因不服老師指其答案錯誤,為一分之差與母親大鬧校長室;亦有新教師對學生失控「無符」,求教母校。為協助準教師,教育學院全港首引入心理健康課程,特別培訓教師「精神健康急救」…... 延伸閱讀 港孩暴走課室 老師求救母校



小時候,老師一入到課室,學生即閉嘴,安靜乖巧,聽話聽課。上堂不敢傾偈,有班長責名,人人都怕。故班房紀律、秩序良好。學生都對老師必恭必敬,就算很頑皮的同學,見到老師都會克制自己。老師有時板著面,但很多時候都顯出仁慈一面。愈高年級,愈多時間跟老師傾談交流,關係良好。那時,常常聽到或看見一句標語:「敬師愛生﹗」

或許,今天文化、環境已改變,孩子的處境已很不同,競爭劇烈。有說大家都進步了,孩子愈來愈聰明。同意,真是聰明伶俐,但卻問題多多。那麼,「進步」是否對孩子真有益處?而那種「進步」才對孩子有實際幫助?

如今孩子大多數腦筋靈活,主意多多,卻不聽老師指令,甚至有人衝擊老師的權威。這對孩子的成長究竟是有利還是弊?也明白,老師並非事事都一定對,但給予老師尊重,是學生最基本的禮貌。


假如孩子不懂得尊重老師,不守課堂/學校規則;將來長大,可會守社會規則?如守規則的意識薄弱,做錯事或犯錯的機會大嗎?犯錯了,真正吃虧的是誰?自小不懂得謙讓,總覺得自己「合理」,道理永遠在自己一邊。天不怕,地不怕;才真的可怕﹗為一分之差,大鬧校長室,不就助長他的氣焰?是愛,還是好心做壞事?

恐怕孩子聽不明道理,卻只害怕得不到第一、贏不到冠軍,讓半步也不行。若然明白世上沒有永遠的勝利,人生總有起伏。那麼,孩子一時遇上失敗或阻礙,缺乏磨練下,可受得起挫折呢?且聽校長分享:

「學生考得不理想,索性放棄;不會自我檢討之餘,亦放不低。」


「有時候老師指出學生有錯,學生卻『駁嘴』;成績差不及預期,亦在課堂『狂喊』。」


需知道扶起一個不接受失敗,失敗後又一蹶不振的人,令大家多心碎﹗

老師們的老師,為小孩特設課程,開班教授老師心理課。這個「供求」問題,反映了甚麼?能不擔憂?父母們,我們為何不及早預防呢?有甚麼可以調節,可以幫助孩子,便及早打底吧﹗但願孩子身心靈健康,品德和身量積極正向發展,且不與惡劣情緒糾纏。


博師奶




2014年7月22日 星期二

「童」心努力試講座






講員:黃嚴麗慈女士 (努力試課程創辦人)

日期:2014912()

時間:7:30~9:30pm

地點:尖沙咀潮人生命堂(尖沙咀寶勒巷25)

費用:全免‧敬請登記‧額滿即止

對象:自閉/學障兒童家長、教育工作者、社工、兒童團契導
           師

報名方法:請於http://www.tdww.org.hk/registration20140919.asp 登記,容後電郵門票


查詢電話:2356 7234 (郭姑娘/梁姑娘)/ 2915 1148 (羅姑娘)



父母好書精讀:《活出彩虹》





不會玩遊戲不用懼怕, 《活出彩虹》給我們分享了100個遊戲,更付上「感覺統合」的原理及例子。書中主張給予感統需要的同時,應配合行為、溝通及社交等教學原則。同時,又正正發揮到「努力試」的遊戲精神──開心最要緊!



作者:黃嚴麗慈
售價:$180

地點:全線天道書樓 (門市位置)

   查詢詳情   


2014年7月16日 星期三

父母專訪:沈祖堯:「我只想孩子做個好人!」(重溫)



子/女成龍 是很多父母的心願,身邊便有不少朋友用盡方法來催谷自己的孩子,數不盡的學習班、興趣班、面試班,不單只孩子吃不消,就是父母也疲於奔命。只是忙碌背後,為父母的又有沒有認真想過,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為一個怎麼樣的人?

沈祖堯教授,曾經帶領威爾斯醫院對抗「沙士」,其勇敢和無私奉獻的精神更令國外傳媒譽其為「亞洲英雄」,成就斐然,但他卻從不把自己的成就化成壓力,投放於兩個女兒身上。說到對孩子的期望,竟是簡單不過──「我只想她們做個好人」。


讓孩子尊重你

沙士一役之後,沈祖堯教授為了可更專注於教學及研究,於是辭去了威爾斯醫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主管的工作,轉到中文大學工作,及至2010年就任中文大學校長。雖然行政的工作減少了,不過,工作、會議還是多不勝數,他不諱言,作為父親,有時在家中也只是個大配角。

「始終自己的工作時間比較長,與她們相處的時間不多,日常教導孩子的責任,多數落在太太身上。有時我也覺得彼此關係欠親密,有時甚至會有點妒忌,但為了工作的緣故,也很無奈。唯有提醒自己要跟她們維持朋友關係,好讓她們知道有事的時候可以找我幫忙。」

事實上,雖然大家相處的時間不算多,然而,卻能贏得孩子的尊重。不是因為那些「亞洲英雄」的銜頭,而是在日常生活中贏取孩子的信任。

「她們對於傳媒的報導其實沒什麼反應,倒是在日常日活中,當她們發覺我懂的比她們多,她們便會自自然然地尊重我。好似看電影時,她們會問我一些歷史的問題,遇到聽不明白的英語也會問我。而我在家中就做了顧問的角色,每當孩子要決定什麼重要事情,像選什麼學校、讀哪些科目等等,她們就會問我的意見。」



讓孩子輸得起

眾所周知,沈祖堯教授跟周一嶽、高永文、袁國勇、梁智鴻等名醫,同是皇仁書院的校友。他的女兒亦於傳統名校就讀,然而他竟勸我別迷信傳統名校中,必定有最好的老師、讀名校就一定會成功。

「事實上,選名校有好亦有不好。好的是那些學校的學習氣氛都較為濃厚,置身其中,學生都會自發地學習,發掘新的材料;但相對地,那裡的競爭也較大,孩子要承受一定的壓力。所以應視乎孩子的真正需要來選擇。」

其實,中學時代的沈祖堯教授,學業成績也不算數一數二。所以,回看自己成長和學習的過程,他認為學業成績並不是全部。做父母的,最緊要是給予孩子發展興趣的空間。他的女兒也參與不少課外活動,如學琴、學畫畫,但他從不強逼女兒,反而經常提醒她們應選擇自己有興趣的活動。好似她的大女兒喜歡寫作和畫畫,四年前,她便把自己在英文課堂上逐少逐少寫成的英文故事結集成書,更親自操刀畫插畫,那時她才僅僅10歲。

「除此之外,我們也鼓勵孩子多去參加不同類型的比賽,藉此鍛鍊EQ。不是單單參與那些她們精通的項目,即使明知是她弱項,如跑步,我們也鼓勵她們去。畢竟沒有人永遠贏到第一,讓她們嘗一點挫折,明白到會有失敗的可能,將來遇到困難時也沒那麼容易放棄。」



望孩子做好人

沈祖堯教授希望能集中做更多對人的工作。在大學,他更專注學校工作;在家,他擱下繁重的工作,花更多時間與女兒共處。

「以前每星期至少有三四晚要開會應酬,不回家吃飯,現在會盡量推掉,因為不知道當小朋友長大後,還有多少機會可以跟她們一起吃飯。另外,我也跟太太協議不會把工作帶回家。假期跟她們看齣電影,每年舉家到外地旅遊,享受一下家庭樂等。有什麼事情當我們走過了一生之後,還有存留價值的呢?一定不是檯面上的文件,只有你的下一代才是真正生命的延續。」

說到對兩位女兒的希望,是讓她們成為好人。「其實,真的很簡單。我只想她們做好人,對人有包容、憐憫和寬恕。」

只是要建立內在的價值觀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沈祖堯教授希望以身教來潛移默化。就像當女兒看到他在「沙士」期間無私地付出,如何勇敢地對抗未知的病毒,如何在困境中全然倚靠神,便會明白到父親想她們成為怎樣的一個人。

當然,孩子不會時時都聽話,尤其是兩位女兒進入反叛時期,偶爾也會沒由來的發脾氣、說晦氣的說話。「其實她們只是在找自己的identity,想試下我們的界線。做父母的即使心裡不舒服,也要寬容一點告訴她們自己的底線,在這個空間內,讓她們去嘗試。若孩子一不聽話就鬧,只會破壞彼此關係,她們有問題時,也不會告訴父母。」

作為基督徒父母,都希望孩子能信靠神,沈祖堯教授也不例外。「我們也會帶孩子返教會,和她們一起祈禱,但最終她們會否成為基督徒,也不是我們可以決定。畢竟,孩子也是上帝給我們託管的,將來要成為一個怎樣的人,還是要看祂的計劃。」 (eli)




教孩子5個「不」

1. 不要給孩子過重的學習壓力,讀書是要求學問,不一定要考
   第一。

2. 不要強逼孩子去學習某一項活動,若孩子表明沒有興趣,便
   不要勉強。

3. 不要恃大欺小,對反叛期的孩子,應盡量以道理去說服。

4. 不要放過親子溝通的機會,說不出口的說話可透過電郵表
   達。

5. 不要講一套,做一套;要以身作則,做榜樣,教導孩子如何
   代人接物。


(首次發表文章日期:04/26/2007) 


2014年7月10日 星期四

家事新聞:子女機不離手 家長要搶主導權




【經濟日報專訊】現今多少孩子沒手機?未滿1歲也拿着iPad周圍走,自小沉迷玩電子產品對身心影響深遠,為子女好,父母明知會遇反抗也須搶回主導權,惟如何打好這場家庭戰,少傷一點感情?

幾個月大孩子已經玩手機、iPad,一點不出奇。衞生署昨日公布一項調查,本港學前兒童開始使用平板電腦的年齡中位數是16個月大,最小年紀只一個月大;中小學生則有20%每日花逾3小時上網(詳見新聞A28——BB未滿月 也成「低頭族」 - Yahoo 新聞香港)。

孩子沉迷電子產品,是全球發達國家的通病,前英國兒童事務大臣Tim Loughton上周曾警告,一名兒童7歲的時候,累積接觸電子熒幕的時間差不多達一年,長此下去有「上癮」危機;去年美國有調查指,近40%孩子在2歲之前接觸電子屏幕產品,較2011年的10%大為上升。




過度使用電子產品 礙專注力

兒童過早、過多使用電子產品,對身心發展有害無益,近年專家紛紛提出如影響專注力、視力變差以及破壞親子關係等,家長或多或少聽過,也擔心子女迷上癮,惟若要從孩子手上搶走手機或平板電腦,卻也不是易事,子女反抗難免。事實上,今次衞生署調查亦顯示,64%受訪家長稱經常或間中因使用互聯網及電子產品而與子女爭執。


不少父母對子女玩手機不設限,任何時間任何地方任玩,結果易放難收,如今要取回主導權,確要有心理準備隨時掀起家庭戰爭,但並非一味說不,或可考慮以下做法:




親子用膳時間 勿只顧「低頭」
餐桌上的禁令

若要下禁令,就由餐桌開始。今年5月英國有研究指,6至10歲的兒童中有多達87.5%會在晚飯時間邊吃邊玩手機、平板電腦或電子遊戲。在本港,究竟有多少父母與子女同桌吃飯會看到孩子眼睛,或說上一句半句話?一家人共同用膳時間對親子關係極為重要,可趁機多了解大家的生活及想法。不少專家已建議家長禁止子女於餐桌上玩電子產品。英國上月更有科技公司推出手機App,可讓家長設定孩子手機於指定時段失去功能,如晚飯及深夜時段自動上鎖。固然,禁令應該對全家同時生效,換言之,父母也別在子女面前「手機送飯」。




不容帶手機上床

不少孩子白天沉迷玩電子產品,有時深夜時段也不放手,還會躲在睡房或床上玩。美國國家睡眠基金會今年3月的一項調查發現,逾70%的6至17歲孩子曾於深夜睡眠時段內玩電子產品,睡眠時間減少且影響睡眠質素。


不少研究亦指,電子產品的藍光會令人不願入睡,打亂生理時鐘,不少專家建議不應將手機帶入睡房。日本愛知縣刈谷市今年4月更向中小學生發出「手機宵禁」,要求家長禁止子女晚上9時後用手機,近日福岡縣春日市亦加入行列,呼籲家長督促子女於晚上10時後關手機,本港父母是否也可仿效,對子女手機設「宵禁」時段?




2歲前全禁

衞生署調查便指只有一個月大甚或更少的,也開始玩電子產品。究竟孩子多大才應開始玩電子產品?美國兒科學會的建議是2歲以下根本不應接觸電子屏幕產品。即使2歲以上也不應每日使用多於兩小時。香港不少父母在子女牙牙學語便將iPad塞在其手上當作「電子奶嘴」,是否也要反省一下呢?




限制使用時間 孩子睡得更好

今年美國有兒科研究,限定一班孩子接觸屏幕時間,7個月後便見成效,包括睡眠質素提高、較低肥胖風險及較佳學業成績等。其實,如名廚Jamie Oliver以及英國首相卡梅倫,也不約而同禁止其孩子玩電子產品,面對孩子反抗也一直堅持。




現今孩子的成長環境,少不了電子產品,但父母也不應失去主導權,子女年紀小未有自控能力,也應設時限或禁玩時段,令他們減少接觸,遇抗拒或埋怨是自然不過,但若為子女長遠身心發展好,則這場硬仗就不可迴避。


新聞轉載自: 子女機不離手 家長要搶主導權 - Yahoo 新聞香港



(家事新聞)男拔前校長:時下幼童禮貌最缺


【晴報】家長為子女爭取入讀名牌小學,常見操練幼兒時事常識,拔萃男書院前校長張灼祥提醒,不少學校收生主要是考慮小孩的基本禮貌,因為今日小孩營養不缺、知識不缺,但最缺禮貌。

張灼祥指很多父母過分溺愛小孩,例如子女發脾氣時用不同方法哄他們,又或要模仿小孩的說話方式與他們溝通等,導致小朋友禮貌欠奉,甚至出現小孩控制家長的情況。

家長幼稚 受小孩支配

張灼祥提醒,若家長的行為比小孩更幼稚,會令自己被小孩支配,家長應該作孩子的榜樣,以身教方式教育子女。張表示,愈來愈多名校入學試會先舉行小組面試活動,讓小孩與朋輩相處,觀察他們與人溝通的方式及禮貌。張強調有禮貌是最重要的條件,不少學校亦會以此作首輪篩選的準則。

除最基本的禮貌外,張灼祥表示學校也着重小孩的自信心與表達能力。張引述中大校長沈祖堯指,見過有學生往申讀醫學院,但填寫申請表格也要由家長代勞。他勸喻家長要培養子女自信心,不要讓他們太過依賴。

勿怕當街教仔 免縱容

兒科專科醫生陳欣永亦指,遇過許多小孩亂發脾氣後,要家長反過來哄他們的情況,一些小孩更在街上「大喊」,家長因為怕尷尬而滿足子女要求。陳提醒父母,不要因子女的反應而妥協,亦不要介懷在公眾場所指出子女錯處,最重要讓他們即時知道犯錯原因,免得子女慣性被縱容,下次又以同樣或無禮的方式要求父母。


新聞摘自:男拔前校長:時下幼童禮貌最缺 | 晴報Sky Post




 延伸閱讀新聞:



2014年7月4日 星期五

博師奶:做開放空間的父母




年幼的我,每事總要父母安排,例如:買甚麼、吃甚麼、玩甚麼等。

今天的我,已經長大了,有自己的意願,很多事都會有自己的想法,但您們總是說:「你還年幼,甚麼都不懂。」請您們靜下來,細聽孩子的想法,好嗎?

爸爸媽媽,我想藉著這篇文章告訴您們,任何事情都應讓我有空間去表達自己的看法。希望您們能每天抽空和我傾談,靜聽我的心底話。您們說話的時候,我如常一樣耐心聆聽,只要我們能夠做到彼此聆聽對方的意見或看法,那就是溝通,那就是關懷,唯有這樣才能增進親子間的感情。

摘自:《你真的聽到嗎?兒童文集120位小學生的心聲》


************************

作者是三年班的小學生,小小年紀懂得以文字向父母表達訴求,讀起來令我百般感動。他的意見、心聲,清楚不過了,相信父母親好明白呢﹗

向父母表達要求,對孩子來說是有難度的;爭取東西,總是戰戰競競。作父母的,有需要開放表達空間給孩子,傾聽他們的心聲,甚至接納他們的意見;再加以溝通、協調。

同樣地,父母們都關注孩子用甚麼方法表達意見。

有位升K2的孩子在晚飯時間這樣說:「我要看完電視才吃飯﹗」媽媽暫停他的卡通片,溫和地說:「等你吃完飯了,才繼續看啦﹗先暫停一下。」孩子強硬起來:「唔得﹗一定要看完才吃。」他不得要領,悻悻然坐到餐桌前。他怒目、厲聲對媽媽說:「我好嬲你﹗」飯後,餘怒未消,出手打媽媽一巴,被媽媽嚴肅訓斥一頓。他說:「你鬧我,我鬧返你﹗」同桌的博太我,甚無奈﹗


我們都鼓勵孩子勇於表達意見,敢於爭取權益,然而,作父母的我們確實需要提醒那種方法更好。辱罵、詆毀、不理智、暴力等方法,真可行嗎?

電視、報章的畫面與標題,對我們的孩子又有何影響呢?我們可以放在一旁,置之不理?還是,好好地跟孩子坐下研究一番。整全探究事件,主觀與客觀、黑與白、是與非,裡裡外外研究一下。讓孩子去判別,培養獨立思考、批判思維。

同時,可會反觀自己?有沒有給予孩子表達空間呢?有沒有回應他們的訴求?了解他們的需要?

Mami,我想玩﹗」
「我不想補習﹗」
「我不想學這、學那﹗」
「可以不將我同XX比較嗎?」
「媽咪,可以早些回家嗎?」
「爸,你可以給我20分鐘,聽我說話嗎?」

孩子,要好好地表達自己﹗父母們,珍惜孩子需要你們的時間﹗共勉﹗



博師奶


2014年7月2日 星期三

專家教細路:與孩子心靈溝通



成年人是善忘的一群,特別是當上了父母親。擔任教導工作,我們都以成年人的角度與眼光去看待小孩子,要求他們,卻忘記了自己當日作為小孩子的感覺,所以雙方很難溝通。

如果父母只是一心一意照顧孩子,忽略了配合孩子的需要。在教導、相處的方式上,只知道一味滿足他們。為他煮食、洗衣服、清理房間,漸漸的變相成了孩子的傭人;又或者是規限他們,管轄他們,要求他們,漸漸又變相成了孩子的警察。兩者都不能夠與孩子有很好的溝通。

父母與孩子的溝通,特別是心靈上的聯繫,必需在態度上及角度上作一些調節。對年幼的孩子,我們要進入他的世界,了解他,才可以與他心靈相通。否則,成年人怎能夠理解一個只有五歲大,怕黑又怕事的小孩子,半夜上廁所的困難呢?

中年事業生活穩定的父母,更需要明白青少年人的困惑情緒,面對朋輩、學業,患得患失。成年人如果只強調責任與工作的重要,孩子又怎膽敢告訴你,他不上課是因為害怕面對同學的揶揄呢?



要與孩子在心靈上相通,我們首先要承認及接受孩子的感受,而不是硬要求他們努力克服他們的感覺。明白孩子的感受,像是一扇通往孩子世界的門。如果成年人願意放下自己的要求及看法,用一個開放的心去聆聽,孩子自然願意把心事吐露。

對一個鬧事的孩子,不要急於控制、抑壓他,而是要先安撫他,讓他有機會把困在裏面的情緒澄清及傾吐出來。如果成年人不急於插手處理事件,孩子便有機會去整理自己的事,較易學會獨立。

要與孩子有心靈上的溝通,我們需要不疾不徐;反應過快會構成孩子的壓力,過慢孩子又會覺得你不關心他。我們作為父母都是邊做邊學,只要坦誠接受自己,接受你的小孩子,也讓孩子多認識你,知道你曾經走過他的路,經歷過他的脆弱,我們與孩子定能在心靈裏相通的。


黃葉仲萍
伯特利神學院輔導中心主任

文章摘錄自:給孩子15A+元素